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東方早報:“名家名劇月”十字路口何去何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28 13:11:31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東方早報:“名家名劇月”十字路口何去何從?

俞玖林和沈豐英在《玉簪記》中演了三個小時“眉來眼去”的對手戲

三年回首 “賠本賺吆喝”贏得五萬觀眾

隨著崑曲《玉簪記》的落幕,第三屆“迎世博長三角名家名劇月”為期40天的演出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這項由浦東新區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東方早報社和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主辦的“名家名家月”進入第三個年頭時,卻似乎走到了一個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個國內唯一一個以民族戲曲為主題展演內容的活動,已成為日益壯大的演出品牌,並得到業界一致的公認和讚賞。

名家:領軍人物“無一漏網”

從2008年開始創辦的“名家名劇月”,算得上是上海歷時最長的“迎世博”文化盛事。而同時,它也是國內唯一一個以“民族戲曲為主題內容”的演出品牌。正因為“名家名劇月”的唯一性,三年時間內,“名家名劇月”迅速形成了自己在業界的強大號召力,代表了當代國內戲曲界最高水準的名家和名劇幾乎悉數參與其中。迄今為止,全國共17個劇團的39台劇目聚集在這一旗幟下,覆蓋了京、昆、越、滬、淮、黃梅戲、川、甬、話等9個劇種。

值得一提的是,這9個劇種的領軍人物幾乎無一“漏網”,其中很多名家甚至打破慣例,上演了自己多年不演的代表作和成名作。僅以今年的“名家名劇月”為例,京劇演員于魁智、黃梅戲演員韓再芬、川劇演員沈鐵梅、滬劇演員茅善玉,都是當之無愧的各劇種翹楚和領軍人物。而上海越劇院的“五朵梅”錢惠麗、單仰萍、章瑞虹、趙志剛、方亞芬更是當代越劇的集體中堅。上海昆劇團的蔡正仁、計鎮華、劉異龍、張靜嫻等幾位國寶級的藝術家更是悉數參演名家名劇月。甚至於台灣地區的吳興國,也是當代實驗京劇的領軍人物。而戲曲界僅有的兩位梅花大獎得主尚長榮和茅威濤也被“一網打盡”,在首屆名家名劇月時就演出了多部代表作品。

名劇:里程碑之作集結亮相

名家名劇月從創辦之初,就以求吸引高層次的年輕新觀眾為目標。為此,主辦方在劇目選擇上頗費心思。三年來,登上這一舞臺的都是各大劇種的精品力作。除了《紅樓夢》、《女駙馬》、《雷雨》等各大劇種的經典保留劇目外,近20年來戲曲舞臺上的新編力作成為演出的一大亮點。

在三屆活動中,先後有20多部優秀新編作品亮相,其中不少是戲曲改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京劇《曹操與楊修》被認為是20年來當代戲曲創作至今無法超越的巔峰,川劇《金子》是文化部“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的榜首劇目,而淮劇《金龍與蜉蝣》被認為是推動了當代戲曲改革的里程碑之作。這些可以寫入當代中國戲劇史的作品,在名家名劇月上都是由原班人馬上演。

因為名家名劇月,近年來國內戲曲的優秀新作也得以有了展示舞臺。上海越劇院“五朵梅”的五部新編代表作品第一次得以集中展演,白先勇的兩部“崑曲傳奇”之作《牡丹亭》和《玉簪記》也是第一次同時上演。

三年來, “名家名劇月”以每年拓展一個劇種的速度循序漸進,從首屆展演僅限江浙滬範圍,到如今演出範圍覆蓋了大半個中國,成為一個具有“大視野”的展演活動。

反響:改變上海演出版圖

“每個中國人一生中都應該看一場中國戲曲”,這是“名家名劇月”舉辦之初的最大心願。而經過三年的努力,共有5萬人次的觀眾在東方藝術中心欣賞了戲曲演出。而可喜的是,據觀眾調查數據顯示,其中2/3的觀眾是第一次走進劇場欣賞戲曲的新觀眾,而且大部分是中青年觀眾,40歲以下的佔51%。

“名家名劇月”也改變了上海演出的版圖格局,算得上是浦東文化史上的標誌性的事件。此外,主辦方連續三年都舉辦了名家主講的免費藝術欣賞講座,讓新觀眾們更好地感受傳統藝術的無窮魅力。

除了大量被爭取到的新觀眾。不少戲曲界名家也成了“名家名劇月”的“回頭客”。于魁智表達了“希望以後每年都來”的願望,而川劇名家沈鐵梅更是向主辦方表示,希望明年能夠帶自己最新的川劇交響樂作品來參演名家名劇月。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