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東方早報:“名家名劇月”十字路口何去何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28 13:11:31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東方早報:“名家名劇月”十字路口何去何從?

越劇《千古情怨》 趙志剛飾納蘭性德

東方早報:“名家名劇月”十字路口何去何從?

越劇《韓非子》 方亞芬飾寧陽公主

東方早報:“名家名劇月”十字路口何去何從?

京劇《穆桂英挂帥》 李勝素飾穆桂英

東方早報:“名家名劇月”十字路口何去何從?

越劇《韓非子》 錢惠麗飾韓非

壓軸大戲《玉簪記》 把“意境”二字推向極致

繼青春版《牡丹亭》之後,《玉簪記》是白先勇擔綱製作的第二部昆劇作品。該劇昨晚首次在上海的亮相吸引了極大關注,現場觀眾坐得滿滿噹噹。延續了之前《牡丹亭》的風格,新版《玉簪記》的製作同樣十分精緻,且整體風格更加雅致,充滿了文人趣味。在昆劇表演藝術家岳美緹和華文漪指導下,蘇州昆劇團的青年主演俞玖林和沈豐英再次合作,上演了這出被譽為“崑曲中最為出彩的生旦戲”。

昨晚上演的《玉簪記》以原有的《琴挑》、《問病》、《偷詩》、《秋江》4個傳統摺子戲為核心,增加了《投庵》、《催試》兩大章節。相比過去的傳統版本,新版《玉簪記》進行了全新包裝,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其成功的舞美。確實如評論界所言,把崑曲美學推向更高一層抒情詩化的境界。

劇中回歸“一桌二椅”的崑曲本體,偌大的舞台中巧用留白,讓整個舞臺顯得清幽雅致且富有禪意。由於《玉簪記》中蘊含有詩、書、琴、畫等傳統文化。這些元素也都被放大在舞臺上,並把“意境”二字推向極致。台灣書畫家董陽孜的書法及奚淞的繪畫藝術更是鋪墊出一個淡雅有禪意的水墨舞臺。開場《投庵》一折中,僅是那淺黃幕布上線條流暢的工筆畫“佛手蓮花”,便讓人耳目一新。佛手輕拈的蓮花從含苞待放到肆意綻開,暗喻了“潘必正”和“陳妙常”從“琴挑”、“問病”到“偷詩”的情感發展,意蘊深遠。

質地柔軟淡雅飄逸的蘇繡服裝也是昨晚的一大亮點。美術總監王童的服裝設計運用精緻手繡,讓服裝花飾更顯人物之特色風格。此外,那把1251年前的古董唐琴“九霄環佩”在古琴大師李祥霆先生的演奏下,也成為全劇不可或缺的角色。

如果説《牡丹亭》是穿越生死的愛情史詩,《玉簪記》則更像是輕鬆甜美的愛情小品。而男女主角之間三個小時“眉來眼去”的對手戲,是這出崑曲傳世名劇最精華的所在。雖然比之岳美緹和華文漪,俞玖林和沈豐英的舞臺功力上大有不足,沒有能完整體現齣劇中嚴絲合縫的對手戲、細緻入微的情緒細節,但兩人的舞臺形象頗為出彩,表演充滿了青春氣息,動聽的音樂唱腔和細膩的表演,依然打動了很多現場觀眾。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