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裏的酉陽藝術季 做村民看得懂和需要的藝術

時間:2019-06-09 09:00:00 | 來源:藝術中國

歸去來兮——2019中國酉陽鄉村藝術季

歸去來兮——2019中國酉陽鄉村藝術季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陶淵明曾經寫下了一個人人嚮往的世外桃源。其實世界上有兩個桃花源,一個在你心中,還有一個在重慶酉陽。

2019年6月6日,“歸去來兮——2019中國酉陽鄉村藝術季”新聞發佈會于重慶國際時尚發佈中心舉行。在眾多的鄉村藝術季中,酉陽怎樣依託自身豐富的地理環境與歷史文化優勢脫穎而出,來自地方政府與策展團隊和藝術家的嘉賓代表在發佈會上進行了解答。

酉陽藝術季現場

山水桃源與才子佳人——重慶酉陽的優勢

酉陽民風純厚,民情濃郁。有著2000多年建縣史,600多年的土司轄治史,乃800年州府所在地,土家、苗、漢等18個民族長期共生共榮。

酉陽縣委常委、縣政府常務副縣長任序江致辭

酉陽縣委常委、縣政府常務副縣長任序江在新聞發佈會上談到:“桃源鄉村,美在鄉景。本次活動將依託鄉村優美的自然風光,通過藝術介入鄉村,植入文化符號,自然與藝術融入一體,血脈共生,相得益彰。幹欄木屋,小船渡口,竹籬院壩,流水人家,發掘出美麗鄉村的傳統魅力。本次活動也將合理利用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充分挖掘鄉村特色文化,通過挖掘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蘊含的鄉村文化資源,發展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徵、民族特色的鄉村文化産業。尋根桃花源,就是尋根生命的嚮往、精神的原鄉。2019首屆中國酉陽鄉村藝術季讓我們相約詩和遠方。”

川美副校長彭林權致辭

桃花源名揚天下,武陵山人傑地靈。酉陽不僅有桃源美景,更有來自四川美術學院的才子佳人助力鄉建。川美副校長彭林權在新聞發佈會上提到:“川美作為西南地區唯一獨立設置的專業美術學院,長期以來以‘出人才、出作品”而著稱。川美成立了藝術與鄉村研究院和重慶城市形象設計研究院,以藝術服務城市文化建設,服務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文化再造。川美與酉陽縣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從酉陽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風景名勝寫生與藝術創作展覽、城鄉規劃設計與産品推廣、藝術扶貧與鄉村振興、地方藝術人才培養五個方面開展全方位的戰略合作。以酉陽縣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為導向,發揮學科、人才和影響力方面的優勢,助推酉陽全域旅遊、全面發展。”

在地性——做農民看得懂和需要的藝術

農耕文明時,藝術的主場在鄉村。城市化發展到現在,藝術鄉建想要達到人文的復興,就要了解農民真正需要什麼樣的藝術。

村民代表周永樂發言

在新聞發佈會上,酉陽縣板溪鎮疊石花谷景區的村民代表周永樂説最近這幾天,藝術家一直在村子的各個角落走動、觀望,還不時的跟他們交流。“就連我們家門前的柴火都勾起了他們的興趣,還不停的在那説‘這個可以用在我的作品裏哦’‘啊!我有靈感了’。以前我總覺得藝術品不都是那種成列在展覽館的嗎?不都是高大上的東西嗎?我們農村這些土裏土氣的東西怎麼能跟藝術搭上邊呢?現在我看,藝術就在我們村裏。”他表示自己也開了農家樂,歡迎大家前去做客。

本屆藝術季總策展人,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博士生導師孫振華博士致辭

本屆藝術季總策展人,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博士生導師孫振華博士在接受藝術中國採訪時談到,藝術家要做農民所需要的藝術,我們希望我們藝術在鄉村裏面生長出來,而不是把個人化、風格化、符號化的作品,從城市搬到鄉村。要做農民所需要的藝術,就是要做真正接地氣的藝術,要融入鄉村環境,融入農民的生活,強調藝術作品的在地性。

“在地性”就是要突出酉陽曆史資源、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因地制宜地根據人文、環境而創作,從而拒絕將藝術家個人化、風格化、符號化的作品複製或搬運于鄉村。也要注重作品的生態化,提倡就地取材,採用可再生材料、迴圈材料,最大限度的節省資源,原則上不少用甚至是不用現代金屬材料,如大面積鑄銅等,以保障“美麗鄉村”的自然環境不受破壞和影響。

酉陽疊石花谷景區

實現在地性——田野調查與鄉村工作坊

酉陽鄉村藝術季要真正做到具有在地性,有一個很特別的要求,就是要求每一個創作者都必須到現場考察與創作。這次鄉村藝術季希望建立在一個藝術社會學的基礎上,採用社會學的田野調查方式,深入鄉村,深入酉陽真正了解鄉村的需求。

傅中望《斗笠》 裝置 枯樹、活樹、編制等綜合材料與手段

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傅中望闡釋創作理念

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傅中望在新聞發佈會上闡釋了自己作品《斗笠》的創作思路。他談到在酉陽的村子裏考察的時候發現了一頂在墻上挂著的斗笠,回憶起了他曾經下鄉耕作插秧的四年經歷。於是他創作了幾頂由竹編制而成的巨大斗笠,將把這幾頂斗笠戴到大樹上。

傅中望《斗笠》效果圖

斗笠作為帽子的一種,在過去是農民用來遮風擋雨的工具,現在更多的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和文化的符號。斗笠就代表著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戴上這頂斗笠,你便把故鄉戴在頭頂”,斗笠而竹子根植于家鄉的熱土,戴上斗笠就等於把故鄉的熱土靠近心胸,具有濃郁的故鄉氣息,是寄託故鄉情感的最好載體。

傅中望《斗笠》製作安裝中

傅中望《斗笠》製作安裝中

另外酉陽藝術季強調採用工作坊的形式。發佈會上,四川美術學院為酉陽縣授予“藝術創作基地”以及中央美院雕塑係為酉陽縣授予“實習基地”,本次酉陽鄉村藝術季,也邀請了美術學院的師生進入疊石花谷鄉村進行在地性創作,共同探討鄉村藝術創作的經驗。據悉,首批三件作品後,還會繼續以邀約、徵集的方式,創造出多樣化、先進性、參與性兼備的作品,呈現鄉民需要的藝術,為酉陽當地的鄉村觀光旅遊休閒産業供血賦能,打造藝術介入鄉建的可借鑒範本。

四川美術學院為酉陽縣授牌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公共藝術工作室主任胡泉純在接受藝術中國採訪時談到:“在明年10月份我們會在藝術季現場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現場課題教學,師生在現場考察調研,然後分析和創作作品。你究竟是給鄉村能夠帶來什麼?我覺得這個很重要。我們現在把鄉村當做一個與城市相對的區域來看待,其實我覺得這樣不夠準確和實際。因為鄉村它雖然是個大的區域,其實每一個鄉村每個村他都不太一樣,就像人與人之間每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所以我們在做創作過程中間要進行田野調查,找到這一地方的獨特性。要注重跟場地的關係,尤其是跟人的關係。”

在新聞發佈會結束後,來自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高校的師生與藝術家們連夜趕赴酉陽,利用假期在這裡進行調查和現場創作。師生和藝術家可以訪問當地居民、當地老百姓,一起進行頭腦風暴。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為酉陽授牌

功能性——能幫農民解決問題的藝術

藝術是可以分享參與的,藝術也是具有功能性,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酉陽藝術季強調功能性,是因為鄉村需要成為其自身,鄉民需要更好的生活,除卻這兩點,在鄉村談藝術,是不成立的。所以,在面對鄉村具體現實狀況的時候,酉陽藝術季提倡藝術創作採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創作方法與觀念。比如在修橋鋪路、墻壁外飾、促進環境衛生、改善居住生活條件等具體現實問題方面,提倡有視覺、形式的藝術化工程呈現于轉換。

焦興濤《溝通之介》裝置 木材

四川美術學院副校長焦興濤闡釋創作思路

四川美術學院副校長焦興濤的作品強調溝通得重要性,將視覺的觀看轉成人與人的關係。他以十一堆柴火堆成了自己的手機號碼。在發佈會上,他談到了自己的創作靈感來源。在酉陽進行實地考察的時候,每戶人家墻面背後堆積的柴火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些柴火在每家都很常見,靜靜的堆放在那裏,等待著冬天的到來。

作品效果圖

焦興濤《溝通之介》製作安裝中

“我被這些等待的感覺所吸引,這種從遠古農耕社會留下來取暖的方式,非常有溫度。所以後來在構思的時候,這個柴火就在我的腦海裏揮之不去。從鄉村回到喧囂的城市,那一瞬間各種微信電話的轟炸,資訊不斷衝擊。讓我想到了能不能把這種溝通重新以最原始的方式結合在一塊兒?用這個電話號碼,對就是這個電話號碼,為了做這個作品,我專門申請了一個電話號碼,因為蘋果手機不能錄音的,又另外買了一個手機,這個手機可以錄下對話的內容。我願意在展覽期間,接聽所有願意打進來電話的朋友,盡我所能來溝通或者回答所有的問題。”

焦興濤《溝通之介》製作安裝中

在酉陽鄉村傳統節日中,可以每個月會點燃一堆柴火,熊熊燃燒的火焰會很有節慶喜悅的氣氛,同時也能驅趕內心的寒冷。藝術家希望在十一堆木柴燃盡之後的木炭,可以成為老鄉家裏冬季取暖的用品。

劉佳《對話》聲音裝置 塑編袋、編制等綜合材料與手段

劉佳的作品《對話》,創作靈感來源於農具。藝術季對農具進行解構和重組,改變其本身的作用,這既是對傳統鄉愁的記憶,也是農具在當代鄉村生活中蛻變與新生的詮釋。此次落成的作品是將魚竿和魚簍相連接,形成倒垂的喇叭狀裝置,在桿體處安裝可供收集聲音的裝置,聲音從此處可傳遞和擴散,説話者和聽話者各自站在一端,可分享趣聞,也可訴説心事。

兩位藝術家的作品都把傳統農耕社會一脈相承的習俗與城市日新月異的科技結合,利用當地原料,展現現代通訊對城鄉交流壁壘的突破。藝術不僅可觀賞,可參與,更能解決問題。

打造酉陽鄉建新模式

本屆酉陽鄉村藝術季以“歸去•來兮”為主題,“歸去•來兮”出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以酉陽桃花源中“隱逸”文化作為文脈來源,結合自然、生態、田園等關鍵詞,將“歸去隱逸,來兮釋懷”作為一種大地藝術節主要傳達的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價值觀。

酉陽藝術季現場

本屆藝術季結合酉陽當地的人文地産、土家族、苗族邊地文化以及疊石花谷的自然風貌,立意“歸隱”,將桃花源的內在文化通過大地藝術季的眾多作品進一步演化,運用到酉陽旅遊和傳播的版塊裏來。通過線上、線下,自薦、推薦,邀請與徵集等多種方式分2批進行,第一批為3名特邀藝術家,第二批則面向全國甄選。

在藝術季中會有三類藝術作品。第一類是空間構築作品,包括雕塑、大地藝術、裝飾藝術、環境景觀藝術作品。第二類為行為表演,其中包括行為藝術、表演藝術、新媒體藝術和燈光藝術。第三類是活動實踐類,包含鄉村藝術沙龍、鄉村生活的體驗營、鄉村民間藝術的聚會晚會等。

酉陽疊石花谷景區

酉陽鄉村藝術季通過藝術介入鄉建的形式,打造創新型文化藝術旅遊IP,進而探索藝術振興鄉村的新道路。藝術家需要轉換角色,成為鄉村的建設者、農民的合作者,和農民一起做藝術,做農民需要的藝術,以其生活環境為背景和載體,將現場、公眾、藝術、生態、功能有機結合,從而使作品從鄉村生長出來——這就是本次藝術季創造的“酉陽模式”。在“酉陽模式”中,藝術家的創作需要堅持在地性、強調生態化、提倡功能性,從而使作品融入環境、融入鄉村、融入農民的生活。

鄉村藝術根植于大地,回歸於自然,藝術為鄉村賦能,鄉村為藝術注入生命。十月,待到山花爛漫時,金秋時節稻穀香,酉陽鄉村藝術季即將開幕。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文/孟媛)

現場嘉賓合影

2019酉陽藝術季啟動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