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薈:六十載流線絢彩的“生命之痕”

時間:2019-03-22 09:00:00 | 來源:藝術中國

劉紹薈代表作,召樹屯交響曲•第四樂章,100 cm×100 cm

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畫壇曾誕生過一個時間不長,但在國內國際都産生了不小影響的畫派——雲南畫派。提起它,人們很容易想起那種線條迤邐、濃墨重彩、充滿裝飾性的繪畫風格。2019年3月20日下午,“我本自由——劉紹薈從藝六十週年藝術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作為雲南畫派曾經的代表藝術家之一,劉紹薈重返母校,向觀眾展示了他六十載流線絢彩的“生命之痕”。

展覽現場

劉紹薈,貝葉之花,78 cm×39 cm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是劉紹薈先生從藝六十週年藝術回顧展,共展出藝術家現代重彩、水墨、白描等系列作品120余幅。展覽以“白描萬象”“民間魔幻”“雨林膽魂”“石頭能量”“文明變體”“方外之道”“動畫電影”七個板塊,呈現了劉紹薈創作歷程中七個不同方向的藝術追求,展現了藝術家熱愛生命,追求返璞歸真,追求大美和永恒,追求自由和自我超越的藝術精神。

劉紹薈出生於1940年,1960年考入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繪畫係。作為學院最早的幾屆學生之一,劉紹薈接受了來自張仃、張光宇、龐薰琹、鄭可、祝大年、吳冠中、袁運甫等老一輩藝術家的學脈傳承,始終堅持“大美術”的觀念。他早期的藝術創作多從實用美術出發,而後不斷打破現代藝術、民間藝術、重彩藝術以及東西方文化的壁壘,進一步拓寬了張仃先生提出的“畢加索+城隍廟”的藝術創作模式。從敦煌到現代重彩,從民間傳説到動畫電影,從傳統筆墨到雨林膽魂,從文明對話到藝術抽象……劉紹薈在國境西南走出一條直面傳統藝術的現代之路,為生命而藝術,為自由而表達。展覽雖是個案,但是從中國現代藝術的發展來看極具代表性。

劉紹薈,景洪傣寨,78 cm×39 cm

“北京求藝,雲南創藝,桂林終藝”,在展覽開幕式上,劉紹薈先生如此總結自己60年的藝術生涯。

上世紀60年代初,張仃先生曾到雲南西雙版納采風寫生,發現了七彩雲南,並以雲南少數民族人物、服飾、風景為對象,創作了一批裝飾風格強烈,形式感極強的重彩裝飾水墨畫。對深受張仃先生影響的劉紹薈來説,西雙版納情結由此深植入心。1965年劉紹薈畢業,他放棄能夠在北京工作的機會主動申請到雲南。此後的20年裏,先後6次到西雙版納體驗,深入生活,采風寫生。

劉紹薈,熱帶雨林(捐贈作品),畫心長7米

“西雙版納最吸引我的,首先是它的熱帶雨林風景,熱帶雨林是線的世界。工藝美院的基礎是以線造型,所以這個線引發了我對線結構和形式美的追求,代表作品就是《藤之戀》《貝葉之花》《林之歌》等。它們已經不是生活圖像了,不是現場寫生,不是寫實的,它是一個生活圖像向生命體驗提升、轉化的最典型作品。所以體驗生活一定要向生命體驗轉化,才能達到一個新的層次。”劉紹薈告訴記者。

劉紹薈,疊彩遠眺圖,50 cm×400 cm

1985年,劉紹薈調至桂林。《疊彩遠眺圖》是劉紹薈到桂林後第一張全景白描寫生,是1985年桂林全貌的真實寫照。站在作品前,我們很難想像面對如此繁複的景觀,藝術家是如何將其轉化到畫面中,且表現地如此生動、準確、流暢,富有形式美感。

這幅白描借鑒了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構圖方法,“以小觀大”,綜合了桂林東西南北中360度的宏觀全貌,同時並沒有放棄對城市建築、山巒湖泊、村野阡陌以及漓江船舶的精細刻畫,充分展現了線的自由揮灑的力度。

劉紹薈,我的西雙版納,190cm×194cm

劉紹薈,人生之戲 ,100 cm×100 cm

劉紹薈,熱帶雨林•熾,200 cmX100 cm

上世紀80年代,受龐薰琹“決瀾社”啟發,丁紹光、劉紹薈、蔣鐵峰等同道藝術家堅持“無創新,不作畫”,成立了發揚現代藝術運動精神的藝術團體——“申社”,並開創出現代重彩繪畫這一嶄新的藝術樣式。“民間魔幻”系列作品貫穿劉紹薈藝術創作始終,在他的藝術中佔有很大比重。他繼承了龐薰琹先生“藝術要從大眾中來,最後還要回到大眾中去”的藝術思想,重視對民間藝術和傳統藝術的研究,廣泛學習古代雕塑、敦煌壁畫、青銅器、彩陶、年畫等傳統或民間藝術中的裝飾構圖、造型方法和表現技巧,致力於傳統及民間藝術的現代性轉化。“我畫了很多民間題材,但這並不是重復。我覺得民間題材有它的魅力,但是它最根本的問題是歷代傳承下來的程式化,有一種框框。我要打破它,怎麼打破?就是把我的生命意識、自我意識、夢幻、想像這些植入傳統民間題材中,包括民間剪紙、皮影、京劇等等,植入進去,才能脫離以往的程式化。”

劉紹薈,永恒的哲學家(柏拉圖、亞裏士多德、老子、孔子),145 cm×180 cm

除了雲南西雙版納情結,桂林喀斯特地貌石頭是劉紹薈的另一藝術情結。這些具有抽象感的石頭成為劉紹薈對形式美的追求和向抽象表現過渡的嶄新載體。“到桂林後,我發現了這些神奇的喀斯特地貌石頭。我畫這些石頭,是為了追求人生的一種品格。我覺得藝術作品歸根結底是你生命的痕跡,是你生命的象徵。”

劉紹薈,敦煌變體系列2,120 cm×148 cm

劉紹薈,吳哥通佛像系列3,35 cm×35 cm

劉紹薈,青銅系列1,100 cm×100 cm

藝術家劉紹薈

劉紹薈,太空系列1,180 cm×145 cm

近年來,劉紹薈開始在藝術中追尋和體會中國文化中“道”的精神。在“方外之道”、“文明辯體”等系列中,藝術家以藝載道,探索表現“道”的境界,藝術表達更趨抽象,對中外藝術的理解與表達更入寬闊之境。“近年來,我對宇宙等方面的科學知識比較關注。在宇宙的龐大與個體生命的渺小間有一種強烈對比。但是,人的個體生命雖然微小,卻具有自我意識。這種自我精神、自我意識的無限性和宇宙的無限性又是平行的,所以‘道’的中心觀念就是人與自然、宇宙的融合,這種融合指的是人的精神和宇宙無限的融合。這種道的本質,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要把人的精神境界提高到至高和博大。所謂‘絢爛之極,歸於平淡’,這種境界實際上就是返璞歸真。返璞歸真的最終目的是達到我本自由。這是以藝載道的本質內涵,也是我最後走向抽象、形而上的表達的原因。”

展覽現場

劉紹薈,燈趣,30 cm×79 cm

劉紹薈,生命之痕(捐贈作品),200 cm × 200 cm 

策展人、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蘇丹

策展人、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蘇丹認為,“本次展覽主題為'我本自由’,從作品藝術題材的演變,可以看出劉紹薈作為藝術家永遠創新、自由的一種精神。這個展覽的意義深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藝術博物館的重要責任是梳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學術淵源和歷史。通過一個個優秀的個案研究,對最初這個學院的建立、訓練的系統有一個認真的梳理和分析。劉先生秉承了這個學院創立之初強調大美術的概念。從藝60年,劉紹薈始終堅守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前輩藝術家的現代藝術之夢和裝飾藝術思想,無論重彩畫、壁畫,亦或書籍設計、插畫、動畫,均有驕人的成就。我們今天在場可以看到,劉先生依然神采奕奕,他的精神狀態非常好,所以我們也相信,在未來他還有各種各樣新的可能。”

藝術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資深教授劉巨德

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資深教授劉巨德看來,“劉紹薈像我們學院的老一輩藝術家一樣,長有設計藝術和純藝術兩隻翅膀。他的藝術思想可以奔跑在古代、原始,也可以奔跑在現代和將來。他是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學者型藝術家。這次畫展是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作為學術邀請展呈現給母校的,不僅顯示了他個人的藝術才華和膽識,更重要的是,象徵著或者隱喻著他畢業的母校——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文化精神和學術思想,它所培養出來的人才所具有的特殊意義。正是在這條路上,我特別欣賞他,他的展覽在這裡,在我心裏都格外不凡。”

開幕式上,劉紹薈將此次展覽展出的白描作品《熱帶雨林》長卷和重彩作品《生命之痕》捐贈給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式後舉行了“我本自由——劉紹薈從藝六十週年藝術展”學術研討會,24位藝術家、理論家參加會議並展開熱烈討論。

展覽開幕式現場

研討會現場

“我本自由——劉紹薈從藝六十週年藝術展”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係、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桂林市文學藝術聯合會、桂林創立文化共同協辦。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裏,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蘇丹,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黃麗茹,廣西美術家協會駐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陳毅剛,展覽顧問、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劉巨德,桂林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桂林中國畫院院長、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美術系資深教授劉紹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李鶴,湖南省文聯副主席、湖南省畫院院長、湖南省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劉雲,雲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院長、雲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陳流等學者、嘉賓以及清華大學師生200余人參加了開幕式。

展覽將持續至2019年5月5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