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巴塞爾之外,你所不知道的LISTE藝博會

時間:2017-06-29 09:00:00 | 來源:藝術中國

全球知名的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于上周在瑞士城市巴塞爾熱熱鬧鬧的結束了,而同期在巴塞爾舉辦的Liste藝博會也落下了帷幕。相對包含主流畫廊,商業性質更強,資本流動更充足的巴塞爾藝博會,Liste藝博會是新興畫廊通往巴塞爾藝博會主流殿堂的落腳點,對商業上剛剛起步或是藝術上不夠成熟的藝術家來説,Liste藝博會是進入國際環境和主流關注的試驗點。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Liste藝博會的舉辦初衷就是為了著力培養新興青年藝術家,為年輕畫廊提供展示平臺,匯集藝術收藏家,策展人,藝術從業者和愛好者使他們可以相互溝通交流,關注主流背後的另一種聲音。 Liste藝博會主席Peter Blauer坦言“對Liste而言,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涵蓋相對廣義的藝術形式和藝術發源地,就算它們不是所謂的主流和備受世界矚目。更進一步,Liste藝博會的意義就在於可以幫助這些畫廊跳脫出它們在經濟或政治話語權中的掙扎,能在巴塞爾受到關注並達成商業共識”。

 

自1995年舉辦以來,Liste藝博會成功的走過了22個年頭,到今年仍然不改當初的篩選機制。比如Liste藝博會規定,參展畫廊必須是成立五年以下的新畫廊,參展藝術家年齡不能超過40歲,參加Liste藝博會的次數不能超過3-4次,這樣的強制規定使得畫廊必須將藝術家帶領到成熟的商業市場上,也保證了Liste藝博會始終年輕並富有活力。

今年來自全球34個國家,79間畫廊,在瑞士巴塞爾的週邊與巴塞爾藝博會同期舉辦,吸引了相當一部分的眼光,也再次促成了商業上的成功。參展畫廊來自:丹麥,德國,葡萄牙,黎巴嫩,土耳其,瑞士,中國,沙特,美國,英國和法國等全球各地。

Liste藝博會重要性展現在它存活于西方藝術品市場的分級和成熟而多層級的交易體系。這個體系通常是由大型老牌藝術節為主,其他規模和檔次的相對小型的藝博會共同組成,比如巴塞爾藝博會為主,在巴塞爾城中主場地舉辦,而Liste藝博會位於相對週邊處,用藝術圈更專業的術語稱為“衛星展”(Satellite Fair)。除此之外,巴塞爾還有類似Scope和Volta其他的衛星展在統一期間開幕,增加人氣,滿足不同藏家和專業人士的需求,歸根結底這些延續性的活動,層層開展,不但沒有混淆市場,反而分流並形成百花齊開的效應。而這些都使得瑞士巴塞爾成為全球矚目的當代藝術交易和發展中心。

推薦:值得關注的五個青年藝術家

1.劉詩園(中國)/ Leo Xu Projects(中國)

1985年出生於北京,目前在丹麥哥本哈根生活的藝術家劉詩園此次由來自中國上海的Leo Xu Projects 呈現其在Liste藝博會亮相作品《這種的或者那種的》。

《這種的或者那種的》由80塊高清圖像列印的毛絨地毯組成,每一塊地毯上都有由藝術家與助手一起編寫的類似于遊行口號的大字標語。作品邀請觀眾步入其中,並延續了藝術家在《從幸福到別的一切》中的思考。在這件作品裏,藝術家故意製造了一種歧義,以情感和詩意模糊標語文字的固有性質,柔化政治宣傳的嚴肅感。藝術家同時以網路文化中流行的審美標準來處理作品的圖案和顏色,使作品呈現輕鬆無力的外觀,藉此反思全球化情境下流行文化和忽略個體差異的平均化標準對認知造成的影響。在展覽中,作品通過納入觀眾的反應(例如自拍)來印證這種影響,豐富論述的層次。

2.Fahd Burki (巴基斯坦)/ GreyNoise(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出生於1981年的巴基斯坦藝術家Fahb分別在巴基斯坦和倫敦求學,目前工作生活在巴基斯坦城市拉合爾。他的作品元素包含符號,形式和詞彙,這些符號,形式和詞彙多年來一直在非代表性和比喻性之間移動。沒有預定義的想法,Fahd的創作過程直觀地標出重復,對稱和間隔。並運用線條,幾何形狀,網格和進行遊戲製作的空格進行排列組合。

在Liste藝博會上他也是為數不多還在堅持傳統繪畫(素描和油畫)創作的藝術家,在一片裝置,影響和多媒體藝術中更顯特別。目前,他的全球代為來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GreyNoise畫廊。

作品: 

無題,2017, 紙面石墨筆和丙烯酸

無題,2017, 帆布石墨筆和丙烯酸

3.Luís Lázaro Matos (葡萄牙)  Rodrigo Hernández (墨西哥)/ MADRAGOA (葡萄牙)

出生於1987年的葡萄牙藝術家Luís Lázaro Matos和出生於1983年的墨西哥藝術家Rodrigo Hernández攜手他們的代理畫廊-同樣也是來自葡萄牙的MADRAGOA畫廊共同呈現了他們在Liste藝博會的第一次亮相。

垂直與水準,地上和墻上,展位的空間以幾何排列的元素處理。位於 展位佔用了幾乎二維的裝置,位於墻上排列著水準挂起的繪畫,整個空間連續著創造性,並使得作品互相對話,同時也將挑戰作品與空間的關係,繪畫作品和二維裝置作品在同一空間的對話。

4.Joe Fletcher Orr(英國)/ SABOT(羅馬尼亞)

Joe來自英國,出生於1991年的他目前在英國利物浦居住和從事藝術創作。此次他攜手來自羅馬尼亞的SABOT畫廊共同呈現他的裝置作品“”,藉以諷刺當今藏家都追隨主流藝術家,一擲千金買有名的名字而非作品的現象。SABOT畫廊的創始人Daria Pervain介紹説當今的藏家們用耳朵聽,而不是用眼睛發現好的作品,他們逛畫廊但從不看畫冊,她對這種現象覺得很反感,而Joe的創作恰巧表達了來自藝術家和畫廊本身的無奈和不滿,充滿了英式的幽默感,又與現實的殘忍再做對抗,所以這也是她毫不猶豫選擇了Joe成為簽約藝術家的原因。

此次也是SABOT第一次亮相Liste,對於這個年輕的羅馬尼亞畫廊無疑不是一次肯定,而反諷的作品的存在也體現了Liste藝博會的包容和開放性。

5.Jochen Schimith (德國)/VI, VII (挪威)

德國藝術家團體Jochen Schimith是來自德國漢堡的藝術創造團體,由藝術家Jochen Schmith,Peter Hoppe, Peter Steckroth 和 Carola Wagenplast組成。他們自2000年開始一起進行集體創作。

這幅圍繞“野餐的毯子”為主題的創作系列由大量的被廢棄的假幣和殘破的歐元剪切拼接完成。這些破損假幣和殘幣來源於奧地利Bregenz市的某一間銀行。藝術家從曾經的私人花園和領地,現為公共開放空間或花園裏找到靈感,藉以作品表達想像的大地和自然風景。而標題則是呼應建築協會的調查結果“你喜歡在空閒做什麼”。

VI,VII畫廊在Liste展位圖

Jochen Schimith作品“野餐的毯子”


作者:湯溪(Sissi Tang),現居阿姆斯特丹。自由撰稿人,文字見於《悅己》《T:紐約時報風尚雜誌》“荷蘭線上中文網“,“新浪收藏"等媒體。荷蘭烏特勒支藝術學院藝術管理碩士,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媒體與文化研究專業學士,曾任荷蘭國立博物館項目經理,現任梵谷博物館戰略顧問。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