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告郭慶祥索賠500萬 美術批評是否有底線

時間:2010-11-04 19:06:27 | 來源:《新聞晚報》

展覽>

日前,畫家范曾一紙訴狀將收藏家郭慶祥告上法庭,認為郭慶祥的文章侵犯其名譽權,要求道歉並賠償名譽及精神損失費500萬元。

郭慶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發表的那篇文章中並沒有提到“范曾”,文章是針對藝術收藏界的不正常現象提出批評,並不存在對范曾進行名譽攻擊。文章寫的是自己二十多年的收藏經歷和真實體驗,文中所寫的“流水作畫”有事實依據,如果范曾認為他寫的是范曾本人,那麼他也能拿出范曾“流水作畫”的證據。

郭慶祥評論文章觸怒范曾

范曾在訴狀中説,今年5月至6月間,郭慶祥先後在報上發表《藝術家還是要憑作品説話》等文章,文章主觀武斷,橫加指責,採取侮辱、詆毀、刻薄的語言,直接攻擊原告的人品、藝術才能、作畫方法、創作意圖、作品價格。范曾認為,對方沒有任何事實依據,隨意貶損其名譽,導致原告的社會評價降低,在社會上造成惡劣影響,已構成了對原告名譽權的嚴重侵害,並給原告造成極大的精神痛苦,為此范曾要求郭慶祥賠償其精神損失費500萬元。

范曾詩書畫被指俗氣加複印

范曾在訴狀中引用了郭慶祥 《藝術家還是要憑作品説話》等文章中的話: “現在有一位經常在電視、報紙上大談哲學國學、古典文學、書畫藝術的所謂的大紅大紫的書畫名家,其實有過度包裝之嫌。這位名家其實才能平平,他的中國畫人物畫,不過是‘連環畫的放大’。他畫來畫去的老子、屈原、謝靈運、蘇東坡、鍾馗、李時珍等幾個古人,都有如複印式的東西,人物造型大同小異,他的人物畫雖然寫實,但其中不少連人體比例、結構都有毛病。他的書法是有書無法,不足為式,裝腔作勢,頗為俗氣。他的詩不但韻律平仄有毛病,而且在內容上,不少是為了自我吹噓而故作姿態,不足挂齒……我認為,這位畫家的這些大同小異、毫無藝術個性的禮品畫,最多只值數百元,但事實上現在卻動輒幾十萬元、上百萬元一幅。這既有辱藝術,也是對收藏家的不公平,傷了收藏家的心……”

郭慶祥稱“流水作畫”有證據

郭慶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發表的那篇文章中並沒有提到 “范曾”,文章是針對藝術收藏界的不正常現象提出批評,並不存在對范曾進行名譽攻擊。文章寫的是自己二十多年的收藏經歷和真實體驗,文中所寫的“流水作畫”有事實依據,如果范曾認為他寫的是范曾本人,那麼他也能拿出范曾“流水作畫”的證據。

郭慶祥回憶道:“1995年,榮寶齋業務經理米景陽找到我,稱他的好友范曾在法國購買了一處房産,因沒錢支付房款,請我幫忙購買范曾200張畫。當時的價格是每平方尺4000元。我隨即打了200多萬元過去。很快拿到了第一批畫,展開一看,題材與技法嚴重雷同。抱著疑問,我到其畫室一看,很多3平方尺的宣紙都用吸鐵石整齊地吸在畫墻上,‘老子出關’、‘鍾馗’、‘達摩’等題材幾乎和前100張沒有什麼兩樣,都是這幾個人物造型來回組合。他的這種程式化、模式化的製作過程不是一個藝術家的創作,也就是一個工匠的簡單勞動。工作現場就像是工廠車間的流水線,複製自己的作品,已和印刷品沒有什麼區別。在了解了這200幅畫的內容和製作過程後,我認為作品題材重復過多,就叫朋友趙剛拿了其中數十幅作品要求范曾換一些新的題材。最後換回來十幾張花卉作品。 ”

郭慶祥認為,真正的藝術品是不能論斤稱論尺量的,而且范曾在事情定下後一個月左右,就畫完了100張作品,這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美術批評説真話是否有底線

郭慶祥表示,作為一名收藏家應該有對文藝作品和現象發表評論的責任和權利。藝術家不能把自己的水準誇大宣傳,其作品也不能一味去迎合市場和大眾的趣味。在當前大眾審美還沒有達到一定高度時,這樣千篇一律、沒有藝術個性的作品,不但不能提高和引導大眾的審美趨向,而且容易誤導和歪曲藝術。現在藝術界急功近利的浮躁現象大家都清楚,一切向錢看,這些現象是對真正藝術家的不公平。

前天,郭慶祥在滬對這起官司再度回應:“對於正常的文藝批評,范曾反應這麼激烈,容不得別人批評,自己對號入座,説明他承認我所説的現象在他身上是存在的。 ”

郭慶祥表示,中國文人最大的美德是謙虛和淡泊名利,並且有包容心,俗話説,“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大家可以開展正常的學術討論和文藝批評。 “對於范曾因文藝批評而起訴我,這是他的權利,我會正面和公開地面對這起官司。 ”

對於當今文化圈的浮躁現象,郭慶祥認為必須要有勇氣去面對和揭露,不能讓庸俗的作品佔領主流,尤其一些偽飾的東西很具有欺騙性,去偽存真,提高大眾對文化和藝術的認識,才是文藝批評的真正目的。今天的文藝批評就是缺少敢於説真話的人,才導致一些美術創作因功利目的而毫無藝術價值。一味地吹捧和迎合,那是文藝批評嗎?

郭慶祥説,因一篇美術評論而上了法庭,他希望法律會對美術批評的底線作出公正的判斷,這場官司無論結果,希望都能給藝術創作和藝術評論帶來些思考,那他覺得也是非常值得的。

對於郭慶祥的説法,范曾目前尚無回應,而范曾告郭慶祥一案即將在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 晚報記者 詹皓 報道

娛記快評

真話能説到什麼程度

詹皓

畫家范曾近日向在報紙上撰寫文章批評他的收藏家郭慶祥發難,要求郭慶祥賠償其名譽及精神損失費500萬元。一石激起千層浪,但這塊石頭和它激起的浪放在一個比較長遠的環境中看,有它非同小可的積極意義。

長久以來,我們的美術評論都只聽得到好話,聽不到壞話,但事實上,美術作品真的如它的評論那樣,只有如何精妙、如何突破、如何傳承,而沒有半點瑕疵嗎?瑕疵當然是有的,再大的大師也難免,只是我們沒有談論瑕疵的氛圍。

有人説,假如畫展上有架神奇機器,能把參加開幕式各位嘉賓心底的真實想法説出來,恐怕是要嚇死辦展畫家的。當然,這想法沒必要成為現實,因為藝術畢竟帶有極大的主觀性,評價藝術作品,不可能完全客觀。

對於畫的好壞,我們要放在歷史和現實兩個坐標上進行評價,即便這樣,我們仍難免帶著主觀好惡和客觀限制,所以藝術家大多要在身後才能評價到位,而美術史往往隔幾十年便會刷新改寫一次;對於美術評論的優劣,我們的判斷標準更簡單到只有一句話——這個評論者是否説真話。

因為有一個郭慶祥,美術界熱鬧了許多,他喜歡針砭藝術家、藝術作品,有時候用詞比較直接,這樣的人在美術界太稀罕,所以每一次都鬧得動靜很大。不過,這一次的特別之處是發生了評論和被評論者的互動,以往的互動往往是對罵,罵到最後雙方都得到了眼球效應,但這一次的互動是直接上法庭,涉及金額數百萬元,所以這一次意義非凡。

意義之一,美術評論到底能批評到什麼程度,之前大家心裏都沒有底,所以長期以來好話滿天飛,而壞話付諸闕如,現在好了,發生了經典案例。

意義之二,藝術作品好壞以及藝術家的為人本來不是一個容易定性的話題,現在要法庭來判斷,這件原本吵來吵去吵不出個所以然的事情,到底能讓一潭池水清澈到什麼程度。

意義之三,郭慶祥雖然是評論者,但他同時也是個消費者,對於文藝作品尤其藝術品,消費者的權益到底能得到什麼樣的保護,在文化産業開始被全社會高度重視的今天,我們更迫切地想得到一個答案。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