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家耿建翌因病逝世 享年55歲

時間:2017-12-21 16:46:14 | 來源:雅昌藝術網

展覽>

2017年12月5日,著名當代藝術家耿建翌因病逝世,享年55歲。

謹以此文緬懷這位令人尊敬的當代藝術家

  耿建翌,1962年生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1985年畢業于杭州浙江美術學院藝術系油畫專業(現中國美術學院)。現定居在杭州。1986年他與張培力、宋陵、王強、包劍斐等藝術家發起藝術團體“池社”,成為中國最早的觀念藝術團體之一。同年完成《楊式太極》《綠色空間裏的行者》《國王與皇后》等公共行為。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耿建翌完成《自來水廠》、《第二狀態》、《表格和證書》等先鋒作品。九十年代,他將製表方式延續至《婚姻法》《確有此人》《計劃生育》等作品,並涉足攝影、錄影和裝置製作。除此之外,他積極策劃“同意1994年11月26日作為理由”、“45度角作為理由”,並協助“超市”展畫冊編輯。

  作為“八五新潮”的前衛藝術運動中頗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耿建翌便在中國當代藝術界聲名鵲起,從那時起,他就開始試圖廣泛運用各種技術來助長這種抵抗——包括各種形式的繪畫性轉繹、著色、拓印、攝影、和影片式轉換,化學變化和文本並置——這些顯著的隔離效應使得達至確切意義的努力被不斷削弱。1989年以來他的作品廣泛展出。耿建翌的工作特徵在於對各類現形式進行毫不妥協的抵抗。

  2008年後,耿建翌協助江南布衣藝術中心資助“art-ba-ba”和“吞圖”等項目,兩年後冠名“想像力學實驗室”。2012年,大型回顧展“無知:1985-2008耿建翌做作”登陸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2013年與2015年分別為香格納新加坡空間和上海西岸空間開幕舉辦個展,2016年在OCAT上海館實現個展“投影頑固”,2017年參展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藝術萬歲”。

藝術家 耿建翌

藝術家 耿建翌

  首次進入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藝術家之一

  90年代,耿建翌發起的明信片展“同意11月26日作為理由”和“45度作為理由”成為中國觀念藝術史上的重要事件。耿建翌是中國當代藝術之80年代中期以來涌現的很多有開拓精神的藝術家之一,而且他延續了這種開拓,探索著如何表達自己的體驗,他既以此為作品的目的也以此為作品的方式。于1993年與丁乙,李山,王廣義,王友身和余有涵等藝術家參加了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當年也是中國藝術家首次進入威尼斯雙年展。

耿建翌首次參展威尼斯雙年展---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 (1993)注:該照片拍攝于1993年威尼斯雙年展展廳正門 ,從左至右依次為:王友身,王廣義,徐冰,方力鈞,栗憲庭,馮夢波,吳山專,耿建翌,廖文,劉煒

  獲第十一屆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家”獎項

  第十一屆AAC藝術中國的評選由鄭勝天擔任評委會輪值主席,並邀請汪悅進 (Eugene Y.Wang)、杜柏貞(Jane DeBevoise)、凱倫·史密斯(Karen Smith)、華睿思(Keith Wallace)、大衛·喬斯利特(L David Joselit III)、朱青生、魯明軍、王璜生共9位國內外權威專家組成本年度評選委員會陣容。在經過幾輪激烈而慎重的評選,耿建翌獲得“年度藝術家”獎項。

  獎項由評委王璜生揭曉並宣讀了耿建翌的獲獎理由:“耿建翌把藝術實踐視作質疑“萬物”的一種方式,他認為沒有一切是理所應當的。尤其“投影頑固”現場那些微小但又微妙的投影作品,不僅展現了他對人類如何透過藝術棱鏡映射這個世界的不懈探索。還挑戰著所有美術館的參觀者們,他的呈現令人好奇,使人不安。這些動態的碎片所傳遞出的情感正是耿建翌對哲學、身份和生活的態度的體現,就像他的藝術一樣,它們拒絕被蓋棺定論。這些都使得耿建翌獲得這個獎項實至名歸。”

  獲第八屆CCAA傑出成就獎

  耿建翌是中國當代藝術之80年代中期以來涌現的很多有開拓精神的藝術家之一。而且,他延續了這種開拓,探索著如何表達自己的體驗,他既以此為作品的目的也以此為作品的方式。他的作品有著超出本身的價值和衝擊力。第八屆CCAA傑出成就獎頒給了藝術家耿建翌。 八十年代,他與張培力、王強等杭州藝術家創作了很多諷刺、玩世和有政治寓意的實驗作品。他的著名的大笑臉作品“第二狀態”是那個時代的最好作品之一。進入九十年代後,耿建翌好象漸被遺忘。近幾年來他不斷通過他的攝影、裝置和油畫作品對當今社會現象和問題提出自身的思考和觀點。他目 前居住在杭州並任教于中國美院。

耿建翌個展“投影頑固” 展覽現場

  投影頑固

  2016年9月24日,OCAT上海館舉辦了耿建翌個展“投影頑固”,展覽名“投影頑固”是耿建翌在展覽開幕之前臨時想出的,它既指向展覽的內容——機械性媒介相關的錄影,又暗示了觀眾的觀看方式。展覽展出耿建翌為OCAT上海館場地定制的最新影像裝置,作品延續了耿建翌長期以來“去作品”的創作態度。“投影頑固”四個字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方面指整個展覽是機械性媒介相關的錄影;另一方面是暗示觀看的方式。展覽利用展廳A、B空間展示藝術家耿建翌2016年創作的最新影像裝置作品。展覽保持了耿建翌長期以來“去作品”的創作態度,在藝術家的改造下,五種具備投射影像功能不同款式的手持照明燈和信號燈,將展廳內部二十二根清水混凝土支柱轉化成影像的反應載體,並通過迷宮般的墻體將柱子一一隔離,使觀者産生對於日常生活、時間、整體、孤立之間關聯的思考。

  和以往一樣,藝術家並未出席現場,而作品亦延續了其“去作品”的創作態度。

  展覽空間分為A、B展廳,入口處的展墻上顯示了444個沒有標點符號的序言。藝術家希望觀眾能一口氣閱讀整段文字,從而産生一種意象的感覺。

  一直以來,OCAT上海館裏的22根清水混凝土支柱,是該老建築的特色,但也對呈現作品帶來挑戰。在“投影頑固”中,耿建翌巧妙地用展墻將柱子隔開,使每根柱子成為一個獨立的空間。除此之外,柱子成為另一種“展墻”般的存在——藝術家將手繪的圖案,以及拍攝的日常影像投射到柱子錶面,使觀者産生對於生活、時間、整體、孤立之間關聯的思考。

  據介紹,此次使用的投影儀由22個不同型號的鐵皮手電筒、防暴手電筒,以及鐵路信號燈改造。投影方式有三種,包括燈內微型投影、由燈泡和玻璃製成顯示手繪圖片的模糊畫面,以及不斷閃爍的投射。通過上述不同的投射方式,展覽不斷啟發觀眾“如何觀察”。對此,耿建翌“設計”了不少視覺上的錯覺。比如,在一間作品中,畫面中飛蛾每隔10秒微微顫動一次,這不免使觀眾懷疑它的“動、靜”結構;另一組作品則通過閃爍方式探討時間問題:當觀眾不經意地走過柱子,畫面隨之閃爍,但觀眾卻無法清晰捕捉畫面的內容,形成時間的錯覺。

  如何觀察,是耿建翌不滅的好奇心的體現。在前年個展“2015年”下裏,這股好奇心同樣發揮得淋漓盡致。10件“來不及起名”的作品《無題》引發10種不同的觀看行為:幾尊外表粗糙的水泥管嵌入一塊塊雙面鏡,多路視頻放置其中折射出萬花筒般迷惑的場景;幾組乳白色的硅膠管纏繞著,或倚著墻,或近乎“丟”在一邊,要蹲下才能看到透著光的視頻一角;幾組中式木櫃靜謐地矗立其中,不同形狀的櫃門裏藏著一塊塊幻燈影像……

  “剛開始做作品,很多人都有好奇心,但一直要保持好奇心可不容易。老耿做到了。”高士明對雅昌藝術網説。

第二狀態  布上油畫, 1300x1960mm 1987

  《第二狀態》,耿建翌藝術的開始

  1985年,耿建翌完成畢業作品《燈光下的兩個人》,並完成當時看起來“很冷”的“理髮系列”(《1985年夏季的又一個光頭》等),這一組作品讓他的學生張鼎記憶猶新:“他(耿建翌)對形體的感受、對顏色的處理,對畫面結構的處理簡直不是那時代的人。”

  次年,耿建翌與張培力、王強、宋陵、包劍斐、曹學雷組建“池社”,同年完成《楊式太極》《綠色空間裏的行者》《國王與皇后》等公共行為。當時,“池社”成員全心探討一件事兒:除了繪畫,還有哪些方式能被稱為藝術?

  1987年,耿建翌用革命性的繪畫《第二狀態》回應了這個問題。畫中人誇張肆虐的大笑如今很容易被理解:似笑非笑的糾結和內心激烈的掙扎。而後,這些被符號化的大笑通常被定義為“理性”繪畫的範疇,而張鼎卻表示其中可能同樣透露感性:“無論學業、生活、情感,耿老師都願意和我們聊。學生也喜歡和他説。”幾位藝術家表示,耿建翌常常不和他們“聊藝術”。

  1988年,作品《表格和證書》為耿建翌開拓了新的創作路徑。是年,時任《美術》雜誌編輯的高名潞組織各地藝術家和批評家聚集黃山,為次年“中國現代藝術大展”做準備。當時26歲的耿建翌從邀請材料中獲取與會者的聯繫方式,他按照通信地址,向每一位與會者郵寄表格。如今,保存完好有32張表和一封回信。其中費大為將照片倒貼,在愛好一欄填的是“追捕逃亡者”,病史是“15年前曾患有‘現代前衛藝術綜合徵’”;侯瀚如則真實地填寫自己的資訊,他在愛好處填寫“足球、藝術史”。這份近30年作品,既是個人風格的體現,也記錄了一段歷史。

耿建翌 之所以為經典  綜合材料、書、紙上水彩  72頁(雙面為一頁)7219.4x26.7x3.7cm   2000

 


無字書 裝置

  1990年至2000年左右,耿建翌進行了一系列與“書”有關的創作。書發生的行為與閱讀有關,而閱讀是少數人極為奢侈娛樂活動。不同的閱讀投射,是一本著作未盡的寫作繼續。不同方式得到的痕跡都跟時間有關。用不斷滲透的方式完成這一系列,它們最好幾本放在一起看。作品在時間中透過多樣的色彩,探討影像的緣由。

 耿建翌《表格與證書》

  《表格和證書》後,耿建翌在諸多作品(《婚姻法》《確有此人》《計劃生育》《他是誰》《這個人》等)裏延續了資訊採集的創作方式。表面上,他以此來證明“存在性”,這種行為看似荒謬,卻顯示對機制的深刻調侃。

  伴隨的距離

  在2015年出版的《關於——耿建翌》一書中,多位口述人描繪了耿建翌的性格——溫和,但有時“讓人不知道‘老耿要幹嘛”。在朋友眼裏,耿建翌常常做一些意料之外的作品,組織一些“沒有明確目的”的活動。

  比如,1994年,耿建翌曾組織“同意1994年11月26日作為理由”。該展不設物理展示空間,藝術家各自完成作品後做成明信片相互分享。耿建翌讓一位朋友替他前往上海,假借他人之經歷完成二次傳達的作品。

  此外,他在“合成現實:中國當代錄影藝術邀請展”中,製作了9個剪輯視頻。藝術家施勇曾回憶:“當時我們都在忙著自己的作品,他卻一直跟著我們拍,我們説的話全被他記錄下來。最後他扔了9個電視機,我們晚上吹牛全在裏面。”

  常有人説,耿建翌總做一些“很輕微的、看似廉價的、甚至吃力不討好的”的作品。比如,2004年作品《沒用了》。當時,藝術家召集朋友將無用之物帶到美術館,經他收集後,這些無用之物作為展品有了新的價值,但價值僅在展期內體現。

  “他保持一種伴隨的距離。”獨立策展人、耿建翌畢業創作指導老師鄭勝天曾如此評價這位讀書時“不怎麼説話,不張揚”的學生。

  2008年後,耿建翌的作品少了。他接下了大家“不知他要幹嘛”的“想像力實驗室”。此外,他展開“月食”、“課堂”等一系列欄目,楊振中、張鼎等藝術家都參與其中,儘管他們也不確定,實驗室對耿建翌的意義所在。

  耿建翌曾拍攝一組窗邊的瓶子,小景深的處理使視覺中心聚焦在散發光芒的瓶口處。有人被它點燃了,有人覺得它在表現孤獨,也有人説,這“絕對是老耿自畫像”。對於這種開放性的猜測,耿建翌依然沒有回應,他保持著伴隨的距離。

  耿建翌參展簡介

  耿建翌,1962年出生於河南鄭州。1985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即今中國美術學院)油畫專業。如今定居在杭州。1989年以來他的作品廣泛展出。重要展覽包括: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 藝術萬歲, 威尼斯 (2017);投影頑固, OCAT 上海館(2016);小橋東面, OCAT深圳館(2015);無知,1985-2008 耿建翌做作, 民生現代美術館, 上海(2012);過度, 耿建翌個展, 香格納北京,(2008);重要群展包括:光州雙年展,南韓(2014);85 新潮, 第一次中國當代藝術運動,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07);真實的東西,來自中國的當代藝術,泰特美術館,英國(2007);首屆廣州三年展——重新解讀:中國實驗藝術十年(1990-2000),廣東美術館(2002);另一次長征,90年代中國觀念藝術,CHASSE KAZERNE,佈雷達,荷蘭(1997);第45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義大利(1993);中國前衛藝術展,柏林世界文化宮,海德舍爾姆美術館,德國(1993);中國現代藝術展,中國美術館,北京(1989)

耿建翌 洗頭  繪畫 1740x1050mm 1985

耿建翌 無題 11 220x160x60cm 裝置 木櫃、手電筒、幻燈機、底片(正片+負片) code GJY_1309 2015

《幾何體》建築面積466平方米 方案 2004 

繪畫 素描  430x580mm  1998

在溫哥華的十天 No.3 攝影  1998

軀幹 攝影  600x500mm 1990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