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博報

永不凋零的葉子——談《最後一片葉子》的美學價值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20 21:55:20 | 文章來源: 馬俊子的部落格

文\馬俊子

作為從事繪畫藝術的我,反覆讀閱小説《最後一片葉子》,就如同看到了自己的畫像——仿佛我也在倒數自己藝術生命的葉子。

小説中,情節和畫面都深深地印入人的心靈,我忍不住感動,眼眶竟然濕潤。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傑出短篇小説家歐•亨利創作的《最後一片葉子》,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傑作。

小説描述了兩位居住在紐約“藝術區”中貧困交加的年輕女畫家蘇和瓊西。瓊西渴望將來有一天能去畫那不勒斯美麗的海灣,但是,目前卻被嚴重的肺炎纏身,只是由於還有一點點想活下去的願望,因而沒有立刻死去。

病中,瓊西每天呆望著窗外一株飄搖在蕭瑟秋風中的長青藤,數著它的葉子。經過一夜淒風苦雨的吹打,第二天,常春藤上只剩下了一片葉子。那是最後的一片葉子。她憂鬱悲涼地感到:當最後的那片葉子凋落時,也就是她短暫生命的結束。

為了喚起她戰勝疾病的自信,她的另一位窮畫家朋友鼓勵她,無微不至地關懷她,但都無濟於事。因為她將自己的精神和希望寄託在最後的那片葉子上。瓊西的這些想法通過蘇的傳達,被一生不得意的老畫家貝爾門知曉。他不禁嘲笑她的鬼念頭。

每天,瓊西數著藤葉。經過幾天的風吹雨打,最後一片葉子卻依然挺立在枝頭。瓊西看到了生的希望,那片常春的藤葉增強了她的精神力量。當年輕畫家的病情逐漸好轉,終於挽回了生命。然而,幾十年來,時刻想畫出一幅傑作的窮困潦倒的老畫家貝爾門卻突然不幸染病身亡。直到此時,蘇才告訴瓊西,挽救她生命的最後一片藤葉原來是貝爾門的傑作——在最後一片藤葉飄落的那個晚上,他不顧年邁體弱冒著淒風苦雨爬到常青藤高高的枝頭,在常春藤下的墻上畫了一片藤葉。用自己的生命繪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藤葉。小説描繪了美國社會底層三個萍水相逢、饑寒交迫的窮畫家,在輾轉掙扎中互相幫助和相濡以沫。患難中見真情,強烈地震撼著人的靈魂。竭力謳歌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美的追求和友情的純真。

在《最後一片葉子》中,歐•亨利是以異常生動而豐富的細節,來描繪“藝術區”裏的窮畫家蘇和瓊西,如何為了“鋪平通向藝術的道路”而苦苦掙扎;失敗的老貝爾門如何貧窮潦倒和失魂落魄,字裏行間浸透著作家對社會底層人不幸遭遇的無限同情。小説中,歐•亨利刻意選取了瓊西“倒數藤葉”這一悲劇細節,以憂鬱惆悵的筆調描繪瓊西在病中的孤寂與絕望,同時,也反襯出貝爾門傑作之偉大:一個患重病的窮困絕望的年輕女畫家瓊西不停地咳嗽,有氣無力地躺在油漆鐵床上,三天來,一直凝望著窗外糾纏在另一面灰磚房墻上的長青藤,低聲數著愈落愈快的枯黃藤葉,用虛弱的聲音輕輕地倒數對面墻上的常春藤葉——“十二、十一、十……六、五”。由於秋風的肆虐,藤上的葉子越來越少。默默地想著自己生命之樹的葉片,不也正在愈來愈快地落下嗎?“又掉了一片,只剩下五片了”,“只剩下四片了”……奄奄一息的瓊西數著萎縮的落葉,生命已經進入倒計時狀態。作家向讀者展現了一幅悲涼悽切的畫面。

《最後一片葉子》之所以感人肺腑,具有真切而扣人心弦的藝術力量,與作家一生太多的艱難與坎坷經歷是分不開的。窮困的生活使他對社會底層人寄予無限的同情和關心。歐•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在美國北卡洛萊納州一個小鎮的貧窮醫生家裏。幼年讀書不多,15歲即在他叔父藥房裏當學徒,以後又當過牧童、會計員、辦事員和出納員。36歲時,由於不幸命運的捉弄,他被捕入獄。由於對生活的體驗真切,他的小説細節書寫精緻入微。

恩格斯説:“細節的真實就是生活的真實,就是作品關於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時間與空間關係的描寫真實。”《最後一片葉子》就是圍繞著人與人,人與自然現象,人物內心矛盾三種衝突來展現情節。人與人的衝突——即蘇與瓊西的衝突,瓊西因病失去了生活的勇氣,而蘇卻竭盡全力給予她繼續生活的信心;人與自然現象的衝突——即瓊西與疾病的衝突,她有去畫那不勒斯海灣的美好憧憬,卻沒有勇氣去戰勝疾病;人物的內心矛盾——即瓊西心中滋生的念頭與死的絕望那些複雜衝突。

在《最後一片葉子》中,體現作品主題的主人公,即典型人物是貝爾門。他一生潦倒,加之性格怪僻。終日借酒澆愁,然而內心卻是一片溫情。作者是用側面交代的方式來刻畫老畫家貝爾門“畫葉子”的形象。蘇向瓊西報告貝爾門的死訊時説:“頭一天早晨,門房發現他在樓下自己那房間裏痛得動彈不了,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部濕透了,冰涼冰涼的……他們發現了一盞沒有熄滅的燈籠,一架挪動過地方的梯子,幾支扔得滿地的畫筆,還有一塊調色板。上面塗抹著綠色和黃色的顏料……”作家這段精細的描寫,自然會引起讀者的無限聯想。由於整夜畫葉子而受風寒襲擊,老畫家貝爾門被肺炎奪去了生命,悄然離開了人世,然而,奄奄一息的瓊西卻被這片永不凋落的藤葉拯救了。瓊西説:“這片葉子才是貝爾門的傑作。”確實,這是一片浸透了老畫家血與汗的葉子,是充滿真情與愛心的不朽騰葉。一片具有無限生命力的常青葉。

《最後一片葉子》的象徵意義,作家沒有直言,而是讓讀者自己去漫漫地細細品味,這體現了作品精緻而含蓄的美。

作為短篇小説大師歐•亨利,最善於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場面,善於在典型的環境和場面中塑造人物的性格。他在短篇小説的藝術處理上最大特點就是“意外結局”。出乎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讀者眼看著情節似乎明明朝著一個方向發展,但結局往往卻是出其不意。然而,這意外的結局是令人寬慰的,所謂“滿含眼淚的微笑”。在他的小説中,幽默的語言貫穿始終,特別是意外的結局令小説讓人頓悟很多道理。《最後一片葉子》産生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幽默。

歐•亨利的小説《最後一片葉子》,浸透著濃郁的美國風味,表現了當時美國的世態和人情。他以人道主義的姿態,用幽默風趣而又飽蘸深情的筆觸,對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予以特別關注和謳歌,對小人物的心靈和命運進行深刻地揭示,從而構成了小説獨特的人文關懷。

歐•亨利就像一片永不凋零的葉子。他的小説直刺入人的靈魂,在世界文壇上綻放出永恒的生命綠色。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