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吧,我讀過蔡元培的一本紀念集。研究會出的。因為當時還未解許多的禁,但涉民國要人、友人、黨人的,一概不似今天。今天起碼可以“民國”了,可以“颱風”了。。。以蔡先生交遊、致業之廣泛,當時的紀念僅僅小覷。雖富教育內容,然美育也是泛泛而談。“美育代宗教”,三個代表的時代或説經濟挂帥的近二十年,好像不怎麼“顯學”的。
今時的兩本有不同。《蔡元培與現代中國》,《追憶蔡元培》。前一本也是研究會出的,跨度和研究主題已包括政治學、大學改革等;後一本更妙,囊括了海內外的追憶和紀念文字。特別是臺港人、以及他們子女的文章,頗有“環球同此孑民”的意思。
其實,對一個人的評價,隔得越久,看得越近。撇開意識形態因素,應該不會那麼大“紛爭”的。何況蔡元培這麼一個好人?蔡先生對美術、藝術乃至對大學、教育的貢獻有目共睹。他超前的對於國民、文化、人格塑造的揭示,即便那個民主、民族佔上風的年代,也是領先群倫的。
有意思呢,想想劉海粟,看看張競生。劉海粟建國後就“趴下”了,全面的以蘇聯為指南的徐(悲鴻)係教育;張競生更不肖説,有誰知道除了蔡元培,還有人二十年代講美學?有誰知道,張的兩本書《美的人生觀》、《美的社會組織法》竟是當年的暢銷書?時勢弄人哪,美變成了醜。張氏以《性史》揚惡名,也算後現代之“審醜”了。
兩書中的其他篇章也有趣。尤其歐陽哲生、周谷平、沈尹默的文字。傅斯年我最喜歡,羅家倫的真情以及對細節的追述,令人動容。
“下刪***字”。這是09年的書。再過多少多少年,會增訂多少多少字?40篇選30篇,我不曉得——有沒同樣的道理?一邊看啊,一邊想:歷史一節骨一節骨的。誰“節骨”給你的?天知道!再不去了解,一節骨都不節骨。哈哈。“還有這事呀?”“還有那人!”合著我們學的、掌握的、腦袋裏保有的,全是片斷和經過刪減的歷史?!
美而藝術著,人生。説到底,蔡元培一代是浪漫的,唯美的,是想將“通識教育”貫穿於人格提升的。時光碾過九十年,回頭望去,卻也“一片荒蠻”。八榮八恥,底線在哪兒?五講也不四美拉。。。有的是,賤、囧和血酬!君子不亦見乎,孑民可亦悲乎?
物欲年代的藝術愁,美得沒有道理麼。
更有陳平原的序:“人們只能記住那些應該記住、或者説希望記住的——包括人和事。”眾聲喧嘩,我對蔡先生的美文(美育文字)、美憶(別人關於他對美術的追憶),花了些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