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路9號
180x150cm
展覽名稱: 記憶的空殼,夢境,迷失
參展畫家: 陳獻輝、李迎迎、謝正莉
展覽時間: 2007年10月20—11月10日
開幕時間: 2007年10月20日下午3:00-5:00
展覽地點: 北京9藝術空間(798展廳)
諮詢電話: 86-(010)8459-9662 86-(010)8459-9663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3818庫內“9藝術空間”
網址: www.9gallery.net
郵箱:gallery@9gallery.net
憂傷的自足——記陳獻輝、謝正莉、李迎迎三人展
藝術,有時是情緒的自虐,帶著憂傷的質地,在繪畫語言的迷戀中擴散孤獨的反思,一種關於存在的反思。當這種情緒足夠濃烈的時候,我們會在這種欲罷不能的傷感中自我陶醉,並獲得精神上的自足。這或許是一種麻醉,讓我們在生命無法回避的失落、痛楚、傷感、迷惘中獲得些許自欺的安慰,並深深地沉浸其中,然後,則是一種滿足的快感。
從某種意義上説,70後生人更容易沉迷于這樣的情緒,並將之擴大為“存在”的自我反思。這一代人,沒有60生人或更早一代激情燃燒的歲月,他們出生於激情行將熄滅的日子。與其前輩相比,他們缺乏理想主義的歷史情懷,對曾經存在的信仰深表懷疑。他們骨子裏是冷漠的,對一切令其前輩興奮的社會理想都是不屑的。所以,他們缺乏社會性的宏觀反思,而更喜歡將自身感受擴大為包容社會的情緒,並以一種自戀的方式來體味它。甚至,他們傾向於擴大這種情緒的表達,並將它連結自己的人生態度抑或人生認識——在個人化的呈現中玩味精神自足的快感。正如陳獻輝筆下的三線廠,某種荒蕪的情緒籠罩下,三線廠曾經代表的社會化工業性質對於畫家似乎並不重要,所謂“記憶的空殼”更多的只是畫家對於自身童年記憶的悼念或莫名感動。並且,這種感動並未指向物象的真實歷史,而是畫家個體的情緒記憶以及一種對於符號化“衰亡”的人生體悟。“我站在它們面前,恍如隔世,又象一個回家的孩子驚嘆于它的蒼老和陌生。我感覺走進了一個舊夢,什麼東西都找不到了,只有一個熟悉的空間在那裏守侯著,與你相望。”其實,找不找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畫家在自己營造的守候的傷感中自我感動。
李迎迎的夢境,更是這種個體情緒自我陶醉的結果。畫家筆下,具體化的場景可以在主觀性的情緒空間中重新組合。借助強烈色彩對比的裝飾性語言效果,畫家努力地營造出一個夢幻空間,並用這種空間表達她對於生命存在的反思,或者説是這種反思情緒的體味,正如畫家自言:“我把它們扯進現實與幻想交織的視野,從而使作品更加不可預知、如夢似幻、超乎想像。繪畫,終是令我魂牽夢繞的遊戲,如同命運的安排,伴我行走于亦真亦幻的世間”。
謝正莉則喜歡將這種迷失的傷感用詩意的形式呈現。與陳獻輝畫面紮實的體量感不同,她努力用情緒營造出浪漫而綺麗的想像,並借助人與影的關係構成這種情緒的形式符號。在她的畫面中,主體永遠都在觀察一個影像中的自我,雖然觀察的環境可以改變,但由於自我的存在反思而産生的迷失、困惑的情緒,卻永遠保持相似的氛圍。“在不同的場景裏,我看著自己,象在觀察一個陌生人,我想要靠近她,抓住她,卻在每一個模糊不清的細節裏錯過.有時我會覺得她也在每一個瞬間看著我,觀察我,對我的生活做出評價,但卻保持沉默,讓我在許多的無意間把她遺忘。”畫家在這種欲罷不能的體悟中,將自我情緒擴展為畫面內容,並從中獲得一種自我觀照的愉悅與滿足。
可以想像,三位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放置在一個展廳中,將會營造出怎樣一種濃烈而迷幻的情緒空間,讓置身其中的人産生莫名的傷感,牽動出一種反思自我存在的惆悵情緒。但是我相信,惆悵之後,定然是一種莫名的精神自足,就如畫家一般。
2007年10月6日于中國藝術研究院
杭春曉
李迎迎-1
120x150cm
李迎迎-2
120x150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