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紐約時報》:當今世界為何難覓“大思想”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01 15:10:38 | 文章來源: 《紐約時報》

在這個世界上令人深思的大思想,如果不能很快轉化為金錢,其內在價值就微不足道,結果造成産生這樣思想的人和傳播這樣思想的出口越來越少,儘管現在有網際網路。大膽的思想幾乎已經過時。

美國《大西洋月刊》7/8月合刊推出“本年度十四大思想”。請深吸一口氣。這些思想包括:“華爾街:一如既往”(排名第六)、“無事能保密”(排名第二),和本年度最大思想:“中産階級的崛起——不過不是我們的”,是指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經濟日益強盛。

不再那麼在乎思想

現在請呼氣。你會覺得,這些思想似乎無一特別值得屏息以待。實際上,這都稱不上思想,更像是經驗之談。但的確不能怪罪《大西洋月刊》錯把老生常談的東西當成真知灼見。思想已今非昔比。從前,思想可點燃辯論的火焰,激發不同的思考,引發革命和根本改變我們的世界觀。

思想能夠滲入大眾文化,讓思想家名揚世界—— 尤其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還有萊因霍爾德·尼布爾(美國神學家)、丹尼爾·貝爾(美國社會學家,其著作對美國政治經濟有很大影響)、貝蒂·弗裏丹(美國作家、社會活動家和女權主義者)、卡爾·薩根(美國天文學家、宇宙學家)和斯蒂芬·傑伊·古爾德(美國古生物學家、進化生物學家)等等。其思想本身就可以聞名於世:比如“意識形態的終結”、“媒介即訊息”、“女性的神秘感”、“大爆炸理論”、“歷史的終結”等。

如果當今我們的思想似乎變小了,不是因為我們比前人愚鈍,而是因為我們不像他們那麼在乎思想。實際上,我們生活在一個思想日趨式微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令人深思的大思想,如果不能很快轉化為金錢,其內在價值就微不足道,結果造成産生這樣思想的人和傳播這樣思想的出口越來越少,儘管現在有網際網路。大膽的思想幾乎已經過時。

真正的原因可能在資訊本身。我們現在知道的資訊超過以往任何時候,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思考的就少了。這似乎有違直覺。

我們生活在受到大肆吹捧的資訊時代。借助網際網路,我們想知道什麼似乎馬上就能得到資訊。我們肯定是有史以來獲得資訊最多的一代人,至少在數量上是這樣。

這就是問題之所在。過去,我們收集資訊不只是為了了解情況。那只是開始。我們收集資訊也是為了將其加工昇華,變成更有用的東西——將資訊融會貫通變成思想。我們過去不僅試圖了解世界,而且力求真正理解世界,這是思想的主要功能。偉大的思想為我們解讀世界和相互解讀。

馬克思指出了生産資料與我們社會與政治制度的關係。弗洛伊德教我們探究自已的心理,作為理解我們感情和行為的一條途徑。愛因斯坦改寫了物理學。這些思想使我們能夠思考自己的存在並試圖回答生活中令人畏縮的重大問題。

資訊對思想來説曾經是有用的材料,然而過去十年資訊已成為思想的競爭對手。我們就像農夫有太多的麥子需要加工成麵粉。我們淹沒在浩瀚的資訊中,即使有心也沒有時間去加工提煉,而且我們大多數人也不想去做。

資訊過剩的犧牲品

這個思想式微的世界與社交網路世界同時出現絕非偶然。儘管有一些傳播思想的網站和部落格,但是最普及的網站基本上是資訊交流網站,旨在滿足貪得無厭的資訊慾望,然而這基本上不是能夠産生思想的那種資訊。除了充其量讓得到資訊的人覺得了解了情況外,這種資訊基本上毫無價值。

我的一個搞藝術的朋友最近感嘆説,他覺得藝術界很茫然,因為不再有哈羅德-羅森堡和克萊門特·格林伯格那樣的批評家,他們貢獻出藝術理論,為藝術提供養料和能量。另一個朋友也對政治提出過類似看法。在民主與共和兩黨就削減預算問題爭論不休之際,他想知道能夠提升我們政治水準的約翰·羅爾斯們和羅伯特-諾齊克們在哪?

對於經濟,人們肯定也會有同樣的看法。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提出政府刺激經濟的投資理論將近80年了,如今他仍然是爭論的中心。這並不是説羅森堡、羅爾斯和凱恩斯後繼無人,只是説即使後繼有人,在一個不需要思想尤其是使人激動、引起危險的大思想的文化中,他們也不可能受到重視。所有的思想者都是資訊過剩的犧牲品,而當今思想者的思想也是資訊過剩的犧牲品。

我們已經成為資訊陶醉者,對我們自身和我們朋友圈之外的任何事情或我們與朋友無法分享的新聞都漠不關心,即使是馬克思或尼采突然現身,高聲宣講自己的思想,人們也絲毫不會關心。

未來預示著資訊會越來越多——非常之多。不會有我們不知道的。但沒有人會去思考。想想這事吧。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