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邊印象

時間:2010-10-11 11:22:44 | 來源:藝術中國

印象通常是朦朧的。因此,莫奈等人探索光線和色彩時邊線模糊的畫法才被人戲稱為印象派。李濤在作品中表現的是他極為個人化的印象:清晨透過窗簾的第一縷陽光、住地周圍樸素的風景、北京正午陽光下灰調子的樓群、課堂上神態各異的學生等等。儘管整體效果仍然是朦朧的,但他用有著清晰而堅硬的輪廓的圖像來呈現一個個細節。所以,我們可以稱他的作品為硬邊印象。從一開始,我就刻意回避用繪畫來稱呼他的作品,因為它們早已超越了媒介的邊界。這是一些集合了繪畫、 雕刻和構成等各種創作手法的作品,雖然仍然懸挂在墻壁上,但早已不是傳統繪畫的概念了。李濤本科畢業于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學的是油畫專業。後考取湖北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開始從事版畫創作。這種專業的變化對李濤今天風格的形成産生了重要影響。在李濤看來,油畫是一種可以讓他充分享受創作自由的媒介,因為他可以在作畫過程中不斷改變自己的意圖。但是版畫不同,它需要整體的規劃和預先的構想,不像油畫那樣是一種連貫的創作過程。李濤的這批作品都經過了小稿、作品局部的切割和雕刻、拼合、最終上色完成的過程,顯然是版畫的創作方式在他的潛意識中打下的烙印。

李濤走向硬邊印象的過程是漸進式的。20世紀90年代,他創作了大量油畫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已經開始顯露出他關注不同材料所産生的特殊效果的特點。如他在畫布上畫出一道割痕,再用真的線來縫合。初看,很容易讓人想到義大利畫家盧西奧•方塔納對畫布的切割。不過,方塔納的作品是抽象的,而李濤作品中縫合裂縫的線使作品與現實有了關聯,還含有一絲淡淡的幽默。再有,他用透明膠帶不斷粘連而成的作品,也非常別致。李濤2000年至2004年創作的作品,多采用灰色為主調,利用一個個色塊的並置來表現室內、風景和人物肖像,畫面顯得朦朧而單調。這種畫法很接近美國超級寫實主義畫家查克•克羅斯晚期的肖像畫作品。但是客觀地講,上述這些作品並未使他從眾多畫者中脫穎而出。

大約從2005年起,李濤開始嘗試在自己的作品中採用拼貼手法。在西方美術史上,拼貼藝術的歷史脈絡是非常清晰的。立體主義畫家喬治•勃拉克是第一位採用拼貼法的現代畫家。 1911年,他將一行字放進了他的作品《葡萄牙人》中。但運用拼貼手法更得心應手的是畢加索,他可以説是第一位探索陳舊材料的表現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預示了達達藝術家對現成品的運用。可以這樣説,未來主義、構成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乃至波普藝術對現成品的使用都來自於拼貼法的普及和影響,更重要的是,它為顛覆傳統藝術門類的界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李濤先是在畫面中引入文字,這在上一個階段的作品中就已經出現了,例如畫面中來自周星馳電影的“I Fou Le You”。 對實物的挪用出現他的一幅人物畫作品中,畫面上的竹子是由真竹子劈開後粘貼在畫布上的。這是李濤開始大量使用實物材料的開端。

李濤是位不事張揚的藝術家,2007年才在酒廠藝術區F5藝術空間舉辦了他在北京的第一個個展——“中産階級的魅力”。兩隻沒有表情的卡通小狗成了李濤筆下中産階級的化身。狗對人類有著與生俱來的依附性,這可能也是當初人類馴化其祖先的初衷。正如中國的所謂中産階級,他們依附於社會的變遷,永遠生活在擔心被拋棄的恐懼之中。在這裡,李濤繼續採用網格狀的繪畫方法,只是畫面中物象的輪廓開始變得清晰和硬挺。特別是對實物拼貼的使用,更是成了這批作品最顯著的特徵。如兩隻小狗坐在餐廳裏,周邊的傢具都是用木板拼合而成的。文字起到了將畫面與現實世界相連通的作用,特別是一些公眾熟悉的時裝品牌的出現,更突出了作品所要闡釋的中産階級的生存狀態。這種對消費文化符號的運用,使他的作品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波普藝術,特別是安迪•沃霍爾。

2008年,李濤的創作開始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此時,他已經不再滿足於對拼貼手法的使用,而是更加自如地運用材料。但是,有一點讓我頗感意外,那就是他聲稱自己對材料沒有興趣,他關心的只是材料所呈現的效果。不過,材料所呈現出來的效果肯定不是一個對材料沒有體會的人所能把握的。美術批評存在的理由就是要從藝術家的作品中發掘被他們自己忽略甚至遮蔽的東西。如果李濤真的對材料沒有興趣,那將是對他創作最大的制約。木材是這個時期作品的主要材料。這些作品幾乎可以看成是由一位畫家創作的上了色的木浮雕。畫布,或者説作品的形狀不再是方形或長方形,而是帶有透視角度的不規則的多邊形。有一件作品表現了一扇挂著窗簾的窗子,未被遮擋的部分露出玻璃窗的一角,作品還安置了燈光。當燈光亮起,整個作品就像在清晨的室內,晨曦剛剛射入房間時的效果。而這也正是李濤所要表現的印象。還有一張鋪著印花布的桌子,整個桌面就是畫布的形狀,那是一個不規則的四邊形。這種處理手法讓人很自然地想到弗蘭克•斯泰拉的造型畫布。不同的是,李濤想要表現的就是他每日清晨睡眼朦朧地坐在一角的餐桌,從那個角度看過去,餐桌就是這種形狀。這個時期最有趣的作品就是他創作的一批人物“畫”。這些人物都是根據李濤在上課時的一些速寫完成的,姿態非常自然。人物成為連接背景不同物體的仲介,有上課的教師、聽課的學生、也有正在作報告的學者。人物的雕刻手法非常粗糙,更多地凸顯了材質本身的特點,讓作品保留了速寫的感覺。同樣的手法,美國畫家阿萊克斯•卡茨曾經用過,他根據人物的外形來決定畫布的輪廓,並將作品立在展廳的地板上,仿佛人物正從一個空間中走出來。李濤的目的卻不是為了騙過觀眾的眼睛,而是要表現他對這一切的最初印象。

事實上,李濤的作品是他平淡、沖和的生存狀態的寫照,既不故作深沉,也不刻意媚俗。李濤曾説他深受美國藝術家賈斯珀•約翰斯的影響,特別是約翰斯對平面與材料的處理。其實,我將李濤的作品與西方藝術家進行對比是想説明,他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自己的觀念和創新,而非亦步亦趨的模倣者。李濤是位不願停下腳步的探索者。2009年以來,他開始嘗試鋼鐵和木材的混用,通過不同質感的對比來傳達他對印象的理解。2010年,他又嘗試完全用鋼鐵來表現。這批大約12件作品,就是他在形式上的進一步探索,而表現的主題仍然是他熟悉的風景。我到李濤畫室時,這些作品尚未完成。我很期待能看到它們完成後的樣子。

如果李濤在製作上肯再多下些功夫,這批作品一定會得到更多人的喜愛。儘管我稱李濤的作品為硬邊印象,但是,我相信這種概括是階段性的,隨著他探索的深入,更多新的形式將會不斷涌現。

張敢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2010年9月10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