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狂歡能否繼續
英國作家毛姆在描述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時,曾借其《在中國的屏風上》一書中內閣部長之口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領教了西方工業文明迅速壯大盛況的洋派青年歸國後,把千年基業連根拔起,卻找不到任何東西足以替代之,禮崩樂壞的年代裏信仰逐漸喪失,再無聖賢。這是近百年前處於巨變醞釀期的蠢蠢欲動的中國,卻也多少可以用來形容時下經歷數次變革後仍然在變的中國。
這樣的變化持續了六十年。特殊時期的社會模式和生活方式已經全盤消失。然而曾身處其中的人們卻仍然在世。現實的狀況談不上禮崩樂壞,卻再無聖賢和信仰。經歷過五十年代單純與六十年代熾烈、七十年代壓抑、八十年代釋放的民眾從一系列以建國六十週年為由頭的紅色潮流中多少可以尋找到些許寬慰。
2009內地電影界的關鍵詞即“獻禮片”。《建國大業》的預告片一齣爐,就預示著上映後院線將長線飄紅。此外,五十余部同類題材的電影接連上線,為文化藝術界奠定了今年的紅色基調。大環境加上民眾紅色情緒的回潮,對即將到來的秋拍來説,無疑是一件好事。
距離2009年10月1日,僅有65天。像一隻不斷向上攀升的溫度計,紅色情緒的熱潮會否到某一頂點就戛然而止?
歌德拍賣油畫部的趙麗表示,時下的委託方都非常理性,即便是希望有個好價格,但更多的是想在不斷的換貨中收藏到自己心儀的作品。六十週年國慶對紅色氛圍的營造有了很好的預熱,而此類藝術品的特殊性,造就了其自身難以避免的時效性。趙麗強調,時效是否減弱、經濟的起伏不定等外界因素依然不能影響到真正的好作品。
而北京電視臺《天下收藏》的策劃人、同樣也是拍賣行顧問的收藏家卞亦文則認為,這些天價的油畫並沒有達到與其價格相符合的藝術高度,六十週年國慶的大前提下市場的浮躁使得收藏失去了本真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