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去安源
《毛主席去安源》一問世即被稱為文革時期的經典作品。短短數日紅遍大江南北,單印刷品就有九億,創下了世界上油畫複製之最。這也許可以解釋買家們關心的問題。畫作在當年的宣傳力度如何,因主題涉及的歷史事件而引起的政治地位高低,有無廣泛的印刷品流傳於世,在主流媒體的報道上佔據多大的篇幅,是否獲得重要的獎項,在百姓間的知名度如何,都是紅色主題畫作昂貴與否的重要元素。
此外,劉春華的第一次天價成交經歷,帶給了他多米諾骨牌般的連續效應。收藏界以605萬元為標桿,將他的紅色主題畫作置於百萬天價系列的範疇內。2006年,他的作品《周總理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以181萬元拍出。這樣的好運仍然未降臨在其他同期畫家身上,如此不均衡的現狀也向買家傳遞一個資訊:高價的熟面孔會繼續維持恒定的高價。做熟不做生的生意經再度觸動了買主們謹慎的神經。
拍賣會外的收藏家
與眼光敏銳、下手迅速而精準的拍賣會買主不同,純粹的紅色主題藝術品收藏家構成了另一塊與世無爭的群體。藝術家薛松就是其中之一。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薛鬆開始臨摹油畫。畫冊上色彩濃郁、充滿了舞臺式構圖意味的英雄題材的油畫陪伴他完成了對藝術最初的自我表達。時隔二十年,已經成為先鋒藝術家的他在一家老店發現了當年那張畫的原作,當即買下。由此也開始了紅色收藏曆程,這一年是1998年。
十餘年裏薛松花費數百萬收藏了二百餘件物品,包括油畫、素描手稿、膠片、雕塑和宣傳畫。在這些物件裏,他最喜歡的是名作《就義》的畫家馮法祀的素描手稿。收藏紅色主題藝術品已經成為薛松生活的一部分,這更像是一個多年來隨身攜帶的習慣。挑選物件兒的眼光也與學習油畫時受到的蘇聯現實主義風格的啟蒙教育有著密切的關聯,市場的因素並不在他的考慮之列。不進拍賣行,似乎已經成為這個小圈子默認的習慣。在問及他怎麼看待天價油畫時,他表示這些畫作的史料價值是不可磨滅的。它們被收藏起來,並不是挂在收藏家書房,而是為日後建立博物館或進行主題展覽提供展品,相較于個人喜好,有著更廣泛的用途和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