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開總體之門——關於沈朝方的影像作品

時間:2009-06-04 19:29:35 | 來源:藝術中國

文/王春辰

沈朝方從小時候就喜歡攝影,但他上大學之前專業是雕塑大學時又讀了清華美院的服裝,而喜歡攝影媒介藝術的興趣反而更加熾烈。這也是為什麼他畢業後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的實驗影像研究生的緣故。從另一方面説,雕塑學習的經歷也鍛鍊了他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的能力,這是創作視覺形象的一種基本訓練。所以,當他進入電影學院後被流動的影像藝術所感召,既激發著他學習探索著影像的創作,同時也讓他從視覺文化的角度再認識了雕塑意義,故而在創作影像之外也創作了他想像當下文化關係的系列雕塑作品。

正是這些不同背景的學習讓沈朝方對自己的藝術追求有了一些特點。這些特點也契合於當代的藝術特徵,如藝術不再以門類來劃分藝術家的定位。做一個全面的藝術家正是今天做藝術要努力的一個方向。美國著名藝術家馬修•巴尼就把自己的藝術稱作“總體藝術”,他既做雕塑,也創作繪畫,也做行為表演,但他是把所有這些不同類型的藝術都放到他的影像框架中,呈現的結果是電影形式和圖片形式,所以是在現實之外的空間裏營造了藝術的想像和藝術的表現。他所呈現的這一切都超過我們現有單一藝術形式所能傳遞的含義,可以説,總體藝術作為一種趨勢獲得了更多藝術家的青睞和嘗試。如國內隋建國也是從雕塑起家,但擴展到圖片和影像,不斷延伸自己的藝術廣域,這等於是藝術家不斷地拓展一種新的觀察世界、建構世界的方式,是藝術分類之後進行綜合整合的一種現象。

沈朝方現在所嘗試的藝術實踐也是沿著這樣的思路來進行的。因為他受到過嚴格的造型訓練,對材料有質樸、直覺的敏感,這些都有助於創作總體藝術的整體感和相互協調。如果是單一形式,只會強調它本身的完善和獨立,但在總體藝術中,要涉及到鏡頭內外的關係和創作語境的聯繫。對它們的釋讀不能以單一形式判斷,甚至對它們的判斷不是以靜態的視覺為主,而是確立在時間概念的基礎上,進入到總體藝術的空間中,作為作品的閱讀者要與它們共同構成作品的意義鏈條。總體藝術是以內外延伸為訴求的,沒有閱讀者的在場,其自身空間的營造目的就沒有達到。所以,時間成為這類藝術意義顯現與意義體驗的一個基本維度,讀者在時間中審視了自身的經驗,或者契合,或者背離,或者衝突,或者無奈,所有這些都是總體藝術的基本意圖。

以沈朝方的《芒種》為例,它本身是一次實驗電影的創作,運用了道具、現場、模特、氛圍、效果等等,但它不採取一般的電影敘事情節,排除任何的視覺聯想,而讓各種視覺元素都具有獨立性,共同構成總體藝術的各個環節。於是,《芒種》作為獨立的流動影像,就成為試圖在模糊與不確定之間尋找表達角度的一次努力。《芒種》的命名就是以拍攝時的時間來確定的,是一次藝術行為的時間記錄,它作為藝術行為的座標,暗示了這是一次有關時間意義的開始。儘管如此,《芒種》仍然是新一代藝術家對傳達自我感覺與經驗的表達,從中反映了當下流動影像的狀態,是藝術家藉以感悟社會在新的歷史語境之下的迷離氣氛和內心的漂浮感。作者營造的氛圍是悠揚與無助相伴、惶惑與炫麗交織,而傷感與孤寂籠罩在圖像的流動中,映透在漣漣的清水裏。當這些圖像轉換為圖片時,它們就變成了凝固的時間,將綿綿意緒強化,又與流動影像呼應,絢麗成為一種淒美,婉轉而無名。《芒種》無論從動態還是到靜態,都是希望在真實與非真實之間確立某種溝通的途徑,讓飄逸的身體回到人類象徵的歸宿之地。

沈朝方因為年輕,所以勇於嘗試各種媒介和方法,希望在多種選擇中漸漸明確自己的創作主線,確立自己的語言方式。或者説,這是當代藝術狀態的普遍趨勢。這次沈朝方將自己的影像作品集中做一次展示,就是為了進一步深化自己的藝術之路,希望得到同仁的反應與批評,這是藝術成長的必經之路。總體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將隨著時間而得到推進,其廣度與深度更是需要藝術家用實踐去探明。沈朝方已開始努力,相信也將深入得走下去。

 

王春辰,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史博士,批評家,中央美院教師

2009-4-14 于中央美術學院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