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廣州攝影雙年展策展人蔡萌:“景觀攝影”已成為中國當代攝影的獨特趨勢

時間:2009-05-25 08:37:34 | 來源:上海證券報

資訊>

  5月18日在廣東美術館開幕的“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2009”,以其涵蓋老照片與當代攝影最新動向的展覽框架與國內外藝術家的各類參展作品、各方專家積極參與的學術研討會而引人關注。雙年展策展人之一、廣東美術館攝影項目總監蔡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藝術市場上的攝影熱,讓更多的中國人認識攝影的價值,提出了“重寫中國攝影史”的口號,攝影雙年展就是要對此作出回應。他還指出,“景觀攝影”已成為中國當代攝影的獨特趨勢。

  ⊙本報記者 邱家和

  市場期待重寫攝影史

  蔡萌指出,這次雙年展策展人採用了包括五個部分並涵蓋老照片、當代的紀實攝影與觀念攝影等領域的龐大架構,這來自中方策展人對當前攝影的認識。他們試圖把這些內容整合成一個從歷史到當下的跨度、一個落差。這個落差很大,但是差距越大,意義也越大。

  他認為,藝術市場的攝影熱,主要還是受當代藝術熱的影響,時間的標誌是2004年,當時巫鴻和克裏斯多夫·菲利普斯在紐約策劃的《在現實和未來之間———中國新攝影與錄影》展,啟動了攝影市場。到了2006年,北京華辰拍賣公司推出的攝影專場拍賣,又啟動了老照片和紀實攝影的市場。他指出,市場迅速轉熱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如學術準備不足,一、二級市場之間的關係混亂,老照片的價值認定以及攝影概念的定義等等。但是這也讓更多的中國人認識攝影的價值,“重寫中國攝影史”的口號被提了出來。這就是本屆攝影雙年展的大環境,就是要重寫攝影史、重新認識攝影的價值。

  雙年展就是要提出問題

  他強調,雙年展還要有問題意識,找到影響行業、藝術類別發展的問題提出來。他特別提到了雙年展研討會請了不同領域的學者,如新聞傳播方面的學者陳衛星等;如顧錚對當代攝影的空間轉換的研究;還有建築學者對建築景觀的研究等等,希望有對攝影更多元的研究,因為當代藝術需要跨學科的研究。西方攝影史就是如此。

  他認為,攝影已成為當代藝術的三大主流媒介之一,與錄影,裝置等量齊觀。攝影不僅要回答自身的問題,還要回答社會的、歷史的、藝術的問題。跨學科的研究有助於對整個攝影的學術研究的提升,有助於打開攝影研究的新局面。另外,當前的文化研究也在轉向視覺文化的研究,因此對當代攝影就非常值得探討,希望有更多的專家關注攝影的問題。

  “景觀攝影”值得關注

  他指出,當前,“景觀攝影”已成為當代攝影中的一個獨特的趨勢。這是一種針對人工化的景觀現場所進行的攝影類型。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梁思成拍攝的大量中國古建築考察照片和七、八十年代由吳印鹹拍攝的《北京飯店》(1976)、《人民大會堂》(1981-1983)等作品中已初露端倪,而九十年代中期羅永進拍攝的《新民居》系列,邵譯農與慕辰夫婦拍攝的《大禮堂》系列乃至最近出現的渠岩的《權力空間》、楊鐵軍的《‘白宮’》等則與其一脈相承。

  他認為,景觀攝影對主流攝影、大眾媒體傳播的影像文化形成一種質疑與批判、解構,其眼光冷靜、理性、客觀而不動聲色,是對攝影價值的再發現,既有社會的現實意義,也有攝影藝術的現實意義。如金江波對現實的興趣,表現為經濟景觀的三部曲:從市場的表面繁榮、金融危機下的大撤退到再出發,有很好的社會批判性。這對當代觀念攝影中過於個人化、自我、矯情的弊病,可以理解為現實主義的回歸;對沙龍攝影中流行的風光攝影也啟示了一個新的角度。中國正在經歷非常快速的社會轉型,是全世界最獨特的視覺現場,為藝術家提供了太多的視覺資源與創作的動力。因此,景觀攝影還會持續熱下去,在藝術家手中趨於成熟,成為21世紀頭10年中國攝影的一個獨特的面貌。

  金江波的參展作品《上海呀,上海 引擎計劃》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