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與物——張琪凱個展

時間:2009-03-20 09:08:32 | 來源:藝術中國

    詞與物——張琪凱個展

    黃篤  獨立策展人

    

    張琪凱(1967年生於北京)是一位生活和工作于北京和米蘭的藝術家。1992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油畫係。90年代初,他因獲獎學金入義大利米蘭著名的佈雷拉美術學院(Accademia di Brera)留學深造。隨後便有了十多年在義大利的藝術經驗。

    張琪凱的創作貫穿于裝置、行為、多媒體和繪畫,他的藝術融合了中國傳統智慧的“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和義大利“貧窮藝術”(Arte Povera)的方法。如果説前者旨在擺脫西方觀念藝術系統的約束,用“無法法亦法”提升和拓展藝術的可能性,那麼後者則是發現材料和轉譯其意義的結果。他熱衷於從歷史、現實、記憶、日常、習俗、時間、空間、生命、暴力、流行文化等要素中獲取動力,同時又表達了一種從線性邏輯中掙脫的非線性的自由意志,這是一種在解構、錯位、挪用、重復、並置、混雜、拼貼的過程中對當代藝術邊界的僭越——具體反映在藝術家的“海市蜃樓”、“平衡儀”、“門”、“二重奏”和“經典”等作品。倘若説物體裝置“海市蜃樓”在觀念上表現和分析的是美麗與殘酷、權力與暴力之間的關係,那麼裝置“平衡儀”中兩個雕塑耶穌和“觀音”被對等的放在平衡木板的兩端,形成了彼此的對視,除了這件作品表徵的幽默之外,它還隱藏著某種象徵性的指涉,即對中國與西方之間複雜文化關係的發問,它們是在平等基礎上的談判、協商或對話呢?還是處於強與弱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呢?而裝置繪畫“門”則是在歷史圖像與日常材料之間找到詞語與圖像的聯繫,一扇老門被分成了幾塊,兩塊門板上分別固定的是他的布面油畫毛澤東與尼克松,既包含了門的日常生活之意,又表現了它的政治內涵——國家領袖從自身利益出發,並超越意識形態的藩籬,具有打開政治之門的遠見。在繪畫“二重奏”系列中,他以拼貼的方法把20世紀30年代上海流行的月份牌圖像與今天全球化的時裝雜誌圖像並置,在追尋圖像係譜的過程中發現了它們的差異性和相似性。值得注意的是,藝術家的大型多媒體裝置作品“經典”是以“大般涅槃經”、“聖經”、“資本論”和“毛澤東選集”為藍本,無疑表述了對今天人類信仰危機的憂慮和反思以及對全球資本主義系統患有狂想病的批判。除了這種社會批判性,藝術還充當了其審美的工具作用,它變成了人類心靈深處的避風港,成了對人類精神療傷的最佳手段。

    因此,張琪凱的藝術清晰表明:當代藝術的活力就在於它的顛覆性和批判性。他總是把兩種材料、兩個圖像或兩類事物置於相互對應和關聯的狀態,以觀察、分析和表現它們之間的對立、矛盾和衝突。這正是藝術家不斷追求藝術的社會批判性和藝術的形式語言革新的動力所在。

    2009年3月9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