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當文人趣味轉化為當代氣質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12-19 15:00:4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中國當代藝術曾經一直被西方藝術機制和權威的欣賞和解讀所主導(應該承認,從現在到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種現象還很難改變)。但他們所不熟悉的中國視覺文化傳統被有意無意間忽略,而關於中國故事、符號和圖式以及集體經驗的偏好則導致了中國當代藝術的一些負面作用和影響,這在藝術市場的泡沫中被成倍地放大。而且,缺少有文化底蘊的作品一直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很大問題。今天,隨著世界對中國文化和當代社會的進一步了解,有著深厚傳統文化根基的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和意義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專業和收藏界的精英所認識和接納。

  在少兒時代學習美術時,我曾經對傳統的水墨書畫情有獨鍾(因為特殊的環境也接觸到一批包括啟功和趙樸初等一代傳統藝術宗師),也與當時沒有條件和機會接觸到西方藝術有關。雖然後來象大多數藝術青年一樣,走上了學習西方現當代藝術道路,但兒時學習傳統水墨書畫藝術的經歷作為一個審美素養積澱在自己的審美價值判斷中。1996年,我在紐約留學時在亞洲協會美術館做實習生,參與的項目是由高名潞客座策展的“INSIDE/OUT:NEW CHINESE ART”。在策展過程中,高名潞要將王天德、張羽、閻秉會等幾位前衛水墨藝術家納入展覽。當時西方的合作策展人對中國的現代水墨感到不確定,問我對中國水墨的看法,我向她談了水墨作為藝術資源與遺産參與到當代藝術實踐中的潛力與可能性,她認為我説的理論有道理,但目前的藝術實踐還欠説服力。但最終她們還是在展覽中接納了這些藝術家的水墨作品,包括王天德的〈水墨採單〉,張羽的〈靈光〉等作品。回國十多年來,中國藝術舞臺上有越來越多的水墨藝術家脫穎而出,引起藝術界的關注和理論上的探討,很多藝術家的實踐在相當的程度上符合了我對傳統水墨藝術向當代藝術轉變的種種期待。這個展覽可以説是策展人經過長時間地觀察、分析、跟蹤研究藝術家的結果。

  中國當代藝術在經過文革符號、社會主義圖式和當代慾望的敘事性圖解之後,正在呼喚一種體現著深厚中國文化底蘊的當代藝術實踐浮出水面。這顯示了中國當代藝術正在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最近一兩年,中國當代水墨以各種各樣的展覽形式出現在中國藝術舞臺,但這種大全景式的當代水墨展覽往往是一個缺少審美標準與價值判斷的同仁展覽,甚至是小型藝術博覽會。作品選擇良莠不齊,也缺少深入的學術研究和對個案的深入分析。這個展覽試圖從當代藝術的可溝通性和傳統水墨的思維方式、藝術表達的創新兩個方面來研究一批有價值的當代水墨實驗。 與水墨有關的藝術創作進入當代視覺藝術不是一個瞬間的華麗轉身,而是一個漫長旅程的開始,這個旅程沒有預定的終點,也沒有現成的捷徑,更不需要一成不變的思路和方法。正如滾滾長江水匯入東海和太平洋便會被吸納與包容一樣,水墨藝術進入當代藝術領域之後,它也就不是原來的水墨畫,而可能成就一種新鮮的當代藝術探索。我們則需要從更寬廣的視角來認識這種新的藝術。

 

   上一頁   1   2   3   4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張冬鴻版畫展
· [專稿] 水/色/花——蔡錦作品展
· [專稿] 何建國、胡俊、榮志三人展
· [專稿] 在人間——劉瑾的天使方案
· [專稿] 城市中的綠島——當代藝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