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這個世界發生過什麼?
理查德·尼克松在任美國總統;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羅11號的登月艙,成為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類;美國深陷越戰的泥沼,反戰示威遊行遍佈全國;約翰·列儂為反越戰寫了歌曲《給和平一個機會》,與妻子小野洋子發起“臥床運動”……還有一個音樂史甚至人類史上的奇跡:45萬人涌向位於美國紐約州的蘇利文縣的馬克思·雅思格牧場,參加為期三天,以“和平與音樂的三天”(THREE
DAYS OF PEACE AND MUSIC)為宣傳口號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珍妮斯·喬普林
她在音樂節上演唱了《As
Good As You've Been To This World》等成名作,一年之後,她因注射海洛因過量而突然死亡。
吉米·亨德里克斯
1969年原本是吉米·亨德里克斯事業最不成功的一年,他的經理人被解雇,樂隊遭解散,被毒品販子控制。然而,他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最後一天的壓軸演出,令他的事業起死回生。一年之後,他因過最服用安眠藥劇烈嘔吐室息而死。
只有一次,音樂拯救了世界,
那就是伍德斯托克。
——莫裏斯·迪克斯坦(《伊甸園之門》)
1969年,音樂節策劃人邁克爾·朗格、富商之子約翰·羅伯茨、幻想成為肥皂劇作家的約爾·羅斯曼與唱片公司職員阿蒂·科恩菲爾德,四位25歲至27歲的青年因為機緣巧合聚在一起,決定在距曼哈頓100公里的一個名為伍德斯托克的小鎮舉辦一個音樂節,裏奇·海文斯、珍妮斯·喬普林、吉米·亨德里克斯、瓊·貝茨、鮑勃·迪倫、傑弗遜飛機、感恩而死、誰人等等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搖滾藝人都在他們的邀請名單上。然而,因為當地政府和居民的反對,音樂節幾近流産,好在附近蘇利文縣的牛奶製造商馬克思·雅思格願意以75000美元出借自己的牧場,音樂節仍以“伍德斯托克”為名。音樂節總共花費了270萬美元(約合當今1600萬美元),其中請樂隊的花費僅18萬美元,出場費最高的是拿了3.2萬美元的“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最終,除了鮑勃·迪倫等少數受邀的音樂人未露面,32組有名無名的樂隊或歌手在8月15日至17日3天裏(實際演出到18日早上應該算是4天),與台下45萬熱血沸騰的年輕人共同狂歡,然後,人們帶著伍德斯托克在他們身上烙下的印記各奔前程。
歷史學家巴特·費爾徳曼在評論伍德斯托克音樂節時説道:“人們在這裡經歷的是一個一生中絕對只有一次的事件,它成分複雜,無法複製,如同狄更斯所説,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那是屬於音樂的最好的時代,也是屬於和平的最壞的時代。伍德斯托克是有史以來,也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搖滾音樂節。它揭示了搖滾樂蘊藏的巨大能量,在大眾中的號召力也無可限量,45萬人親臨伍德斯托克現場就是最好的證明。同時,伍德斯托克也證明搖滾樂是誕生平民英雄的最好舞臺,誠如參與演出的梅蘭妮回憶:“站到那個舞臺上之前,我是個默默無聞的人,但當我下來之後,我成了一個名人。第二天,他們就邀請我上電視專欄去討論這次活動的社會意義。我成了音樂節女王。”
伍德斯托克也開了大型搖滾音樂節的先河。一組又一組有名或無名的音樂人在短短幾天中連番登臺獻藝,音樂節成了搖滾樂人的聚會和歌迷的節日,更重要的是,音樂節作為一個事件具有改變人們價值取向的能力。時至今日,英國的格拉斯頓伯裏、美國的波納若,乃至中國的迷笛等各種搖滾音樂節仍然承襲著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的形式,但其背後的推手多是金錢的博弈,其精神內核與伍德斯托克已大相徑庭。前《滾石》專欄作家戴維·道爾頓曾説:“這一切就像是一場奇特的幻想,如今的人們再也不可能抱著改變世界的幻想去參加音樂節了。”
雖然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只有短短的3天,但它對美國社會帶來的影響很難用時間去衡量。當時,尼克松剛成為美國總統,越戰已進入第十個年頭,這邊尼克松所倡導的逐步從越南撤軍的政策還未能深入貫徹,那邊美國國內民眾的反戰呼聲卻愈發強烈,然而由於政府在媒體上鼓吹“精忠報國”,仍有不少的青年報名入伍,奔赴前線。但是在以和平為主題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的現場,“要做愛,不要作戰”的反戰口號無處不在。或許親臨現場的45萬青年中的大部分人只是衝著音樂本身前去,出生於二戰之後“嬰兒潮”的他們原本習慣於享受父輩積累的財富與強大的美國的庇護,然而,偶像的號召力也罷,環境的感染力也罷,經過3天的洗禮之後,可以説他們被徹底改造為“反戰主義者”,可想而知,越南戰場上因此減少了幾多犧牲於人類可笑殺戮的亡靈。有人曾將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的影響力與法國“五月風暴”相比,但別忘了,“五月風暴”有街壘,有衝突,有被捕,有流血,而伍德斯托克中多的是歌聲、花環、淚水與歡笑。
昔日台下的觀眾們,如今已步入老年,曾經叛逆的他們在離開伍德斯托克的日子裏,有些人繼續叛逆,依舊走在反戰的最前沿;大部分人則成為溫文爾雅的中産階級。而昔日臺上的英雄們,有的已經隨著那個時代一同逝去,也有的已經遠離舞臺,但伍德斯托克的光環永遠不會從他們身上消失,而他們給予伍德斯托克的光彩也永遠不會黯淡。
梅蘭妮·薩福卡
Ten Years After樂隊成員阿爾文·李
這些細節偉大渺小值得記憶
◆1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的舉辦地並非伍德斯托克,而是紐約州鄉下的小鎮卑賽(Bethel)。
◆2
歌手梅蘭妮·薩福卡沒能拿到演出通行證,為了進入後臺,她不得不向保安清唱了她的歌曲《美麗的人們》以證明她是演出藝人。
◆3
烏雲來襲,現場觀眾曾集體高唱“不要下雨”,但暴雨還是降下。民謠女歌手瓊·貝茲就在雷雨最猛烈時演唱了那首著名的歌曲《我們能戰勝一切》。
◆4
雷電交加時,主辦方曾警告演出藝人要停止演出,以免被閃電擊中。Ten Years
After樂隊成員阿爾文·李卻堅持上臺,他對觀眾説:“哦,好啦,如果我在伍德斯托克上被雷劈,那我們的唱片一定賣得火。”
◆5
吉米·亨德里克斯演唱《The Star-Spangled
Banner》的4分鐘被譽為“1960年最偉大的瞬間”,可伍德斯托克的參與者中只有小部分目睹了這一瞬間。因為壓軸出場的他一直等到週一上午9點才登臺,那時,很多歌迷已經上路回家了。
◆6
演出節目單上原定有32支樂隊會在音樂節上演出,但“鐵蝴蝶”樂隊卻因為沒等到來接他們的直升機而被困在機場。但真相是,這是主辦方的故意安排,他們怕樂隊的重金屬曲風會引發暴力事件。
◆7
傑夫·貝克的樂隊(當時成員包括英國搖滾老將羅德·斯圖爾特和現“滾石”成員羅尼·伍德)原定要在伍德斯托克演出,但幾位成員在音樂節舉辦前夜突然鬧翻,樂隊宣告解散。
◆8
“披頭士”靈魂人物約翰·列儂接洽過主辦方,表示有興趣參加音樂節,但當時他身在加拿大,而美國政府拒絕給他發簽證。
◆9
音樂節結束後,現場被丟棄的T恤和牛仔褲布料連起來有100萬碼長。
◆10
音樂節海報上被認為象徵和平的白鴿其實是美國當地一種小鳥,學名貓鵲。
◆11
儘管音樂節舉辦的初衷是為了邀請鮑勃·迪倫來演出,但最終只有當時與迪倫長期合作的樂隊The
Band在音樂節上演出,迪倫則因為孩子恰好在那個週末生病住院而沒能出現。
◆12
三天裏有8位孕婦流産,但也有很多嬰兒在牧場上降生,有一位母親在被直升飛機送往醫院途中産子,還有一位是在去醫院的車上。 Lovin'
Spoonful樂隊主唱約翰·塞巴斯蒂安曾在舞臺上説:“有個媽媽剛生了孩子,這孩子註定是個激進分子。”
◆13
主辦方在向有關單位申報音樂節時將參與人數報作5萬人,但實際提前售票18.6萬張,預計接待20萬人,但實際有超過40萬人參加。還有100萬人因為交通問題不得不半道回家。
◆14
參加音樂節的10人中有9人在現場抽了大麻,33人因販毒被拘捕。醫院接到797例與吸毒過量有關的病人。
◆15
音樂節上共有兩例死亡事件,一名男子吸食海洛因過量,還有一個十來歲的小孩睡在睡袋中時被收垃圾的拖拉機意外碾過。
◆16
後來美國人幾度意圖再現伍德斯托克盛況,分別是1979年、1989年、1994年和不堪回首的1999年。最後一場因為暴亂事件而被中途喊停。
◆17
當時美國最著名的迷幻搖滾樂隊傑弗遜飛機的出場費是12000美元,而這支樂隊此前的出場費一般是5000美元到6000美元。
◆18
遠道而來的英國“誰人”樂隊演唱的歌曲達24首之多,是3天中演出曲目最多的樂隊。
◆19
邁克爾·朗格無疑是伍德斯托克四位主創人員的核心。早在1968年,他就策劃了當時規模最大的邁阿密流行音樂節。在今年伍德斯托克40週年紀念之際,邁克爾·朗格原本打算在今年的8月份舉行一場免費的紀念演唱會,但終因無人贊助而取消。
◆20
正是對搖滾樂並不熱衷的牛奶製造商馬克思·雅思格同意提供自己的牧場才使得瀕臨流産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順利舉行。這個精明的商人同時也是一言九鼎的人,一旦得到他的認可,即便居民有反對的聲音,他也沒有反悔。
◆21棉被戀人照片的作者是攝影師伯克·烏澤爾,當年他謝絕了《新聞週刊》請他做特派記者報道音樂節的邀約。“我是為了去伍德斯托克音樂節才去伍德斯托克的。當然,全程我都保持清醒。”他説,就在他的同行都聚集在舞臺前等待捕捉吉米·亨德里克斯、詹妮斯·喬普林的畫面時,他卻另辟蹊徑,“我遠離舞臺,在人群中走來走去,因為我相信,最有意思的事情都不會發生在在舞臺上。”
◆22民謠女歌手瓊尼·米切爾寫了一首與音樂節同名的歌曲《伍德斯托克》,歌詞中唱到“我們是星塵/我們金光閃閃”。當時她的男朋友是Crosby,
Stills and
Nash樂隊中的格雷厄姆·納什,她聽了納什對音樂節的描述後寫下了這首歌。可惜她未能親歷伍德斯托克。當時她聽從經紀人的安排去錄製一個電視節目,之後,她通過電視看到伍德斯托克開幕時,遺憾加感動讓她立時淚流滿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