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范迪安:美術館是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16 14:16:08 | 文章來源: 藝術版權

記者:您認為中國美術館和國外的美術館在機制上有什麼不同?國外的美術館如盧浮宮可以臨摹大師作品近距離與大師面對面的交流,您認為中國美術館有這種可能嗎?

范迪安:近年來全國美術館系統發生了很大變化,呈現出與時俱進的發展,有三個方面可以體現。一,全國各地新建了一批美術館,浙江、江蘇、湖北、山東這幾個城市先後興建美術館,上海市將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進行重新裝修作為中華藝術宮,也就是大型美術館,山東美術館將在今年建成,還有一些城市美術館不斷地涌現,美術館的數量不斷增加,為展出優秀的美術作品提供了平臺。二,國家實行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免費開放的舉措,從2011年3月份開始全國美術館免費開放,這可以説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這麼大的一個國家所有的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免費開放,説明國家的文化惠民政策得到了落實,讓老百姓真正獲得享有文化空間,擁有文化家園這樣一種主人翁的感受,美術館免費開放帶來的變化是明顯的,首先是帶來的觀眾多了,我們館每年有一百多萬觀眾,而且能夠感受豐富多彩的展覽內容,有一種獲得綜合的、立體的、多樣的體驗來感受藝術的創新。第三個標誌是不僅注重展覽當下的藝術,同時注重把優秀藏品拿出來給觀眾見面,平時常年舉辦各種學術講座,舉辦許多不同年齡層的,不同社會階層的公共教育的活動,比如面向大學生的美術審美教育活動、針對兒童的體驗性的美術啟益活動,面向社區的藝術交流活動等等,美術館成為人們越來越喜歡的審美家園,美術館發生變化從這三個方面可以體現出來。應該説中國的美術館與西方的美術館一樣,都在探索新的形勢下怎樣拓展和吸引觀眾,做好為民眾的公共服務,我走訪過西方很多美術館,我覺得和他們相比,當然世界著名的藝術館盧浮宮、大都會、大英博物館等他們有非常固定的觀眾群,每年有五百萬到六百萬甚至更多的觀眾,中國的美術館目前從規模上講總量還不夠大,但是能面向的觀眾已經是數量很高了,內容也很豐富,如上海美術館、浙江美術館等在觀眾數量上也都是世界領先的,我們館的面積還比較小但觀眾的量已經很多了,所以在這方面沒有什麼距離,而且也都盡可能的做好多樣的服務方式,但美術館的工作是沒有止境的,比如如何讓美術館的藏品更好的與觀眾見面在這方面做得有點不太夠,這些年我們也在努力地調整,把一些好的藏品拿出來與觀眾見面,比如今年春節舉辦了全國十大美術館藏精品展,匯集十個重要美術館的不同特色的藏品,很好的構成了美術館藏品讓社會共用的這樣一種格局。現在美術館的同行也都意識要更多地增加收藏,讓更多的美術館藏品拿出來與公眾見面,更好的普及美育,更好的形成文化的自信藝術的自信,這方面我們在努力的做。

記者:您認為中國特色文化如何保留?從智慧財産權的角度講,您認為藝術應該立法嗎?

范迪安:進入21世紀以來,智慧財産權的保護越來越成為我們整個社會的普遍共識,也可以説在不斷開闊的國際文化交流的格局中過程中不斷地得到改善,我們國家的智慧財産權的保護通過法律不斷的完善,也通過不同界別的努力,通過行政部門的管理,社會的監督,包括智慧財産權擁有者的保我意識的提升,正在改善,這是一個合力的結果,不是某方面能解決的,智慧財産權的保護意識、保護方法,是社會各個層面努力推進的過程。我注意到,政府在管理上已不斷加強,應該説管理和打擊智慧財産權侵權的力度也是大大增強了,因為大家都看到要凈化我們整個社會的環境,形成我們要尊重智慧財産權這樣一種社會形象,就要下決心打假,打劣,特別是對侵權行為形成社會共同譴責的風氣,這是在一個過程中。美術的智慧財産權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這些年也備受關注,這與市場發展了藝術品價格提高了有關係,美術作品有歷史的作品有當代的作品,這個要根據不同的作品的形態來確定智慧財産權保護的方法。如我們美術館博物館的藏品來説有古代的藏品,有20世紀的藏品,他們是有名有姓的藝術家,藝術名家的作品,首先我們要非常尊重這些歷史的智慧財産權,只要拿出來展示、出畫冊,進行傳播,我們就要很認真的核對這些作品的姓名,創作時間及作品的情況。對於當代作品的智慧財産權我們更是尊重,在展示的過程中注重保護。美術館本身是公益性的,沒有任何商業目的的非盈利的活動,藝術家也都很支援把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好的傳播。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