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王澍:中國建築界缺乏的是思想,而不是構思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16 13:31:54 | 文章來源: 時代週報

被指責“背叛了現代建築”

“我對學生們常説的有三句話:在作為一個建築師之前,我首先是一個文人;不要先想什麼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麼是有情趣的事情,並身體力行地去做;造房子,就是造一個小世界。”近幾年,王澍癡迷于“造園”,每年春節都帶著學生看園子,“在這個浮躁喧囂的年代,有些安靜的事得有人去做,何況園林這種東西。”

但就在王澍開始探討園林,並將中國傳統融入建築設計的時候,曾一度被同行們指責為“背叛了現代建築”。“有關我的爭議一直沒有停止。”在媒體見面會上,王澍毫不諱言。他的確算是中國建築界的“異類”,“我必須從拆遷、超級建築以及快速致富的中國建築系統中逃離開,我想那個系統太強大了,讓人不舒服”。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逃離,王澍的建築作品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王澍的作品紮根本土並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他證明了中國的建築不全是平庸的批量生産和張揚設計的複製。”或許,本屆“普裏茲克建築獎”唯一的華人評委張永和的評價詞,再好不過地概括了王澍的道路。

王澍最為著名的設計作品之一“寧波博物館”,其設計靈感是在淩晨三點“幡然醒悟”。“我要讓普通老百姓知道,他們生活的城市曾經是什麼模樣。”那一夜,他的設計圖一氣呵成。這個樣子古怪的現代設計讓人回想起中國古代的要塞。這座博物館建在了日新月異的寧波城中心,王澍使用的技術是如今成為他個人標誌的“瓦爿墻”—這種技術來自寧波地區的民間傳統建造,使用回收舊磚瓦進行迴圈建造。

“記得我們剛開始做寧波博物館的時候,甲方向我咆哮、怒吼,因為周邊是新市中心,由一個中國著名的青年設計師設計的小曼哈頓包圍著。那個人向我吼:在這麼一個現代化的叫小曼哈頓的新中心,你做一個這麼臟、這麼舊的小博物館,你什麼意思?”王澍回憶,“我對他説:我們有個約定,要做一件新東西對不對?他説:是的。我又説,新東西就意味著評價標準還沒形成,評價標準沒形成,那最了解這個和掌握這個標準的是不是我?他説是。我就説那你得聽我的。結果甲方憤怒地摔門而去。”

王澍説,找他設計建築,甲方得有強大的內心。“所以我更感謝中國美術學院提供了象山校區如此大體量的設計機會。三年,許江院長只是寫給我三首詩,沒有任何要求。”王澍另一代表作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建築佔一半,自然景觀佔一半。校園中心是蔥郁溫婉的象山,山腳下一灣流水,十座建築像書法筆觸一般順著水勢面山而建,建築群隨山體扭轉、斷裂。

“這首先在於一座規模龐大的校園與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為那山是先在的。”王澍説。整個象山校區的建築,片片鱗瓦,鋪陳櫛比,重重密檐,錯落有致。300萬塊不同年代的舊磚棄瓦,都是他從華東各省的拆房現場收集而來的。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