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王澍:向世界表達中國的文化自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01 10:55:02 | 文章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于北京時間2月28日揭曉,49歲的中國建築師王澍獲得了這一被稱為“建築學界諾貝爾獎”的全球建築領域最高榮譽。這也是中國建築師首次問鼎這一桂冠。

普利茲克建築獎暨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利茲克表示:“未來幾十年中國城市化建設的成功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將非常重要。”面對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人口城市化浪潮,中國如何在傳統和現實之間踩好鋼絲?中國應該用怎樣的城市化實踐,為世界文明的發展提供答卷?29日,記者對現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學院院長的王澍教授進行了專訪。

農民工“砌石頭”裏有真正的“中國味道”

記者:當下,很多人憂心“中國的城市模樣在被外國人重新塑造”,還有些人認為中國只能從事“平庸的批量生産”,無法在文化創意領域和西方競爭。您多年來浸淫于傳統國學,沒喝過一滴洋墨水,所有的設計作品也都在中國,最終卻獲得了世界的肯定,您自己是如何理解這一現象的?

王澍:現代建築學來自西方,大批建築師向西方學習取經,很多城市大興土木,到處涌現“高新奇特”的建築。實際上,中國曾經有很優秀的建築營造傳統,在皖南山區裏,至今還能看到遺存下來的非常成熟、優美、先進的古代建築。

中國本土的建築傳統是一個迴圈營造的體系,有很多奇妙的細節,為現代建築技術所不及。而今天,這些傳統工藝只在農村尚有保留。比如農民工“砌石頭”,被不少人視為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可言。而我認為,這些農民工是傳統營造工藝的大師,他們砌出來的一小段石墻,放在美國都可以稱得上是文化遺産。我在設計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時,大量啟用傳統的手工建造活動,從各地回收了600萬片舊磚瓦,讓農民工展現“砌石頭”的精湛手藝。許多國際著名建築師看到這樣的建築非常激動,認為看到了真正的“中國味道”。

文化獨特性才是城市最有價值之處

記者:面臨世界最大規模的城市化,我國的城市建設中最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王澍:作為擁有悠久城建史的中國,其傳統營造工藝歷經千年依然具有生命力,這是當前的城市化進程中最需要珍惜、挖掘和發揚的地方。傳統延承所帶來的文化獨特性,才是城市最有價值之處,構成了城市的核心競爭力。那些簡單模倣歐美的城市建設是沒有生命的。

但是,現在中國傳統營造體系已受到嚴重破壞。不少地方城市保護的思路以“是不是文物或名人故居”為標準。很多人沒有認識到,中國建築文明並不是個別名人和歷史事件構成的,普遍意義上的大眾生活才構成文化的根基。

比如,看起來土得掉渣的夯土建築其實是高度理性的産物。在杭州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不少“土房子”,顯示出秦漢以來建築脈絡的延續,就屬於很重要的“城市記憶”。

中國要變成有文化魅力的創新型國家,需要的動力就包括歷史文化的記憶,這是産生自主創新靈感的土壤。城市的價值不是簡單的“先進”與“落後”的比較,而應該是“文化的差異”。城市之競爭力來自於創造“有差異性文化”的能力。

建築並非匠作小事,當慎之又慎

記者:城市化的重要載體是建築,建築的功能又是什麼?您覺得,在當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如何讓建築藝術發揮更大作用?

王澍:建築是一種表達的終端,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我的設計,就是希望通過建築向世界講述中國人對生活、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理解。高興的是,很多人都看懂了,認可了。

建築能影響人的思想,也可以讓人“腐敗”。現代建築學中有一種觀念,認為建築的造價不應太高,看到高造價的房子應該感到是“不道德”的。很貴的社區就屬於“不道德社區”。

南韓上世紀80年代曾興起“貧寒美學”運動,提倡“貧寒是高貴的”價值觀。中國傳統建築理念的主流導向也是如此,白粉墻很廉價,但是代表品格高潔,文瀾閣用黑粉墻,都是有文化有品格的表現。明朝的文人看到老地主的雕梁畫棟,會報以輕蔑的一笑,認為那是低層次的人才會使用的。所以好的設計應是有文化的,但是成本不高、不講奢華。建築的設計思想,應讓人明白生活品質不等於奢侈,高端設計並不等於昂貴的住房。

源於中國本土文化的優秀建築設計,是中國居住文明的核心競爭力,它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經濟、民生等領域,還在於向世界表達我們的理念和價值觀,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達。真正的自信,往往以溫和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不是用誇張、奇觀的方式。建築並非匠作小事,當慎之又慎。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