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王林:藝術中的話語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6-23 16:36:27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一次與一群人討論中國藝術發展方向的問題,國內一批批評家、策展人承認我批評中國“當代藝術”具有模倣性且方向不妥,“但有什麼辦法?我們又沒有話語權”。“我們又不是大國”!這話讓我一楞!

弄藝術還有話語權?話語權者,説話的權利也。自己想説話,也能説話,這叫有話語權;別人給你説話的權利,這叫有話語權;説話管用,能呼風喚雨,這也叫有話語權。

今天的藝術界是個名利場。即使不是所有的藝術家都在爭名逐利,但確實有相當比例的藝術家是如此。如果藝術成為追名逐利的工具,那讓其成名的確掌握在能給你條件的別人手上:策展人和評委、畫廊老闆、權威評論家、博物館負責人手上……策展人讓你參展,評委讓你獲獎,博物館收藏你的作品,評論家讓你的藝術有意義,最後,畫廊或拍賣行賣你的作品,收藏家的錢讓你的藝術最終獲利。也許有藝術家會説,那是因為我的藝術本身好。可能是,但也不一定。這種轉換的關鍵就在話語權。例如要把幾無價值的紙片變成有價值乃至極有價值的紙帀,話語權就掌握在具有行政和財政實力的政府和銀行身上。政府與銀行説這張紙值多少就值多少。“當代藝術”之所以形成氣候,就在於上述策展人、評論家、博物館、拍賣行及基金會,構成一個具強大勢力和話語權的話語集團。他們可以讓虛無變成實有,把垃圾變成藝術。在這之中,有些“他們”顛覆了審美的常例,也破壞了藝術的規則,把藝術變成了非藝術。在這種超強勢力話語權的掌控下,一些藝術或臣服或被顛覆。試想一下我們今天的“當代藝術”與西方“當代藝術”,從觀念到樣式的極端相似。想想今天中國“當代藝術”賣出的天價,就可以知道這個勢力集團何其強大,也可以明白我的那位對話者,何以要如此看重西方話語權的原因。

由於這個話語權的存在,也由於這個話語權的基礎是名利,願意因名利而服從其權威的當然得聽從其指令,再加上話語權的指令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性質,故聽從指令的全世界的藝術家,也就如接訂單而生産的廠家一樣,生産出能“與世界接軌”,亦如按統一標準生産的産品。全世界的“當代藝術”大同小異,你很難區分出藝術家們的國家、民族與個性,這從世界各地的“雙年展”上反映得特別明顯。

然而,藝術不應該是這樣。藝術本應是個人對現實體驗的獨特表現與傳達。古人云,“詩言志”,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行于言。此志為我之志,此情為己之情。唐人張璪有“中得心源”之名句,這當然也是藝術家自己的“心源”,而非有“話語權”者之“心源”。石濤也説,“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如果説藝術創作真有話語權的話,那麼,這個話語權也僅僅在藝術家自己的手上。中外歷史上偉大的文藝家們,哪個不是有著刻骨銘心的來自生活的感受與激情需要表達,才創作出偉大作品的?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是如此,唐寅、傅山、石濤、八大也是如此。他們服從的僅僅是自己的心靈。偉大藝術的創造主要與自我心性的傳達相關,而不與追名逐利的追求相涉。儘管不是所有的藝術家都該寂寞清貧,但為名利創作聽命於人的藝術家難以偉大卻是可以肯定的。藝術能換錢也不錯,但那是藝術創造的副産品,不是藝術創造本來的目的。路,不該走錯。(王林)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