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朱大可:天價文物和賤價文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6-16 09:29:42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農耕時代的技術傳承、演化和堆積,形成數量龐大的古代器物文化遺産,卻在時間的動亂中大量湮滅。而吊詭的是,最近20年中,古器物又以波瀾壯闊的方式大規模復活,並顛覆了器物史和器物工藝史的陳舊格局。

華夏古器物的出土運動,大致可分為三種樣態。首先是1993年第二次改革開放,推動城市新建築浪潮,城市大規模擴展並蠶食鄉村,導致周邊土地被全面翻整,大批文物就此出土;其次,大規模的高速公路建設,深度觸及原始山林,重型挖土機逼迫古物現身;第三,近年來的新農村建設,廣泛實施山林承包制度,農民進山種植樹木,刨挖樹坑,令古器重出江湖。二十多年來,中國的每一寸土地幾乎都遭掀翻,而埋藏于2米到8米內的中淺層古器物,均被挖出地面,被迫面對21世紀的貪婪陽光。

古器物的黑市販賣網路,支撐著這個龐大的出土器物陣營。鄉村販子從農民手中以低價購入,再層層轉賣給城市藏家,繼而以工藝品名義流向港臺和海外,最終被國內藏家以億萬以上的驚人高價拍回。這個龐大的文物黑市,就是民間資本生長的最大溫床。

鋻於其不可復得性,古器物的市場價值早已高於黃金,潛在的價值甚至直逼鑽石,比毒品利潤更高。有人估算,目前民間古器物總價值在12萬億元人民幣以上,接近滬深股市總市值26萬億元的一半。迄今為止,文物精品拍賣單價在2010年已高達億萬元,而作品數量居上萬件之多的齊白石,其2011年的最新單品價格竟已升至4.2億元。中國古器物市場當今大步邁入“億萬年代”,成為曠古罕見的吸金黑洞。

古器物大爆炸的同時,各種醜聞迭出不窮。一件清代鏤空粉彩瓶,2009年在倫敦被某浙商以5.5億元高價拍下,製造了華夏器物拍賣史的奇跡;這瓶子除了工藝比較精良,並沒有多少玩味之處,器型、色彩、紋飾,都染有乾隆時代的艷俗氣息。在我看來,其實際價值最多只是拍價成交價的十分之一而已。

另一醜聞發生於今年3月的紐約亞洲古董拍賣會。一隻普通的民國鬥彩瓷罐,估價僅為8000元-1.2萬元人民幣,居然被數位中國文物販子追拍到1.2億元,釀成國際拍賣市場近年來最大的笑話。第三件醜聞發生於今年3月的天津文交所,一幅民國二流畫家的三流水墨畫《黃河咆哮》,被天真的投資者炒到1.8億元的市值,令全體藝術史家目瞪口呆。

這些接踵而至的醜聞,暴露出中國古器物市場的三大弊端:第一,藝術智商低下,完全不具備起碼的藝術鑒賞力;第二,缺乏古器物鑒別能力,無法對其真偽做出正確評判;第三,鋻於上述兩種缺失,販藏者只能以賭徒身份參與,押寶心理支配了整個交易過程。

這種文物市場的博彩化,是古器物及其文明傳承的最大悲哀。古器物市場正在轉型為一座超級卡西諾,成為資本賭徒冒險的樂園。這是中國股市命運的悲劇性重演。賭場效應摧毀了古器物收藏和流通的基本邏輯,它製造出一大堆超級賭徒,而無法培育器物文化的熱愛者、鑒賞者與保護者,更不能轉換為推動中國文化復興的良性動力。

一方面是文物價格的驚天哄抬,另一方面是總體文化價值的崩盤,這種對比形成了尖銳的諷喻。文物市場和紫禁城的故事向我們證實,殘剩的歷史文化資源,已經被肆意侵吞、炒作、瓜分、消耗、貶損和荼毒。似乎沒有任何官員為此負責,也沒有任何制度性矯正的跡象。就在古文化淪為牟取暴利的工具之時,華夏文明正在從古老歷史的懸崖上墜落。全體民眾都聽見了它痛苦的尖叫。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