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埃爾金大理石雕。原屬希臘帕特農神廟
5月13日,德國國家文化與媒體事務專員貝恩德·諾伊曼稱,德國同意歸還土耳其一尊獅身人面像。此文物是德考古學家1915年在土耳其赫梯古都廢墟發掘的,百年後流失文物踏上歸途。
文物流失 難以計數
近來,類似“歸還戲碼”頻上演。5月9日,法國魯昂博物館將毛利人頭顱歸還紐西蘭;4月28日,日本將《朝鮮王室儀軌》等1205冊古籍歸還南韓;3月30日,美國歸還秘魯馬丘比丘印加文物;2月19日前後,英國將中世紀彌撒經書歸還義大利。2010年,英國歸還埃及85箱2.5萬件文物,是迄今最大一宗文物歸還。
文物原屬國積極追索,國際似乎掀起“文物歸還熱”,但與流失文物相比,僅是滄海一粟。殖民和戰爭中大規模文物搶劫導致文物流失,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堪稱“萬國文物匯”。
以埃及文物為例,據統計,大英博物館藏有數萬件至寶,法國盧浮宮有4.5萬件,美、德等國的大博物館都以埃及文物作鎮館之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中國有163萬件文物流散在47國218家博物館,民間藏品是其10倍。
文物追索 長路漫漫
此次德國歸還文物,諾伊曼強調是“個例”,不能推而廣之。近日,英國通過《大浩劫(丟失藝術品)歸還法案》首次歸還“二戰”時期文物,也不忘強調該法案僅用於“二戰”時期文物,唯恐一石激起千層浪,打開文物歸還閘門。持有國緊抓不放,文物追索難度大。
另有分析稱,歸還文物“二等文物”居多,與其説是“歸還”不如説“拋棄”。美國布魯克林博物館把4500件文物歸還哥斯大黎加,歸還的多是較廉價的陶器、石器。大都會博物館把圖坦卡蒙法老墓的19件文物歸還埃及也如此。而鎮館之寶級別的文物,如柏林博物館所藏埃及王后納芙蒂蒂頭像,大英博物館所藏羅塞塔石碑、埃爾金大理石雕等,其歸國之旅遙遙無期。
文物歸國 任重道遠
有一句話是,“要研究中國歷史,請到日本去。”此話不無道理,日本保存著難以數計的中國文物。數據顯示,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片,日本收藏最多,達1.3萬片。文物是文化載體,大量文物流失或造成文化傳承斷裂,導致歷史認知模糊、缺失,故各國追索文物不遺餘力。
1973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歸還各國被掠奪的藝術品》3187號決議,這是聯合國首次做出相關決議,迄今已有不少國際公約。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主席哈瓦斯稱,“文物屬於本民族和國家,無論什麼途徑獲得的別國文物,必須物歸原主。”
對國際文物追索也有不同聲音。《紐約時報》刊文稱,希臘、埃及等國,應平息和停止要求西方博物館歸還文物的行動,“為了子孫後代,我們要擔當全球文化的保管人”。文物流失原因多方面,國際公約溯及力和執行力有限,較原屬國持有國或許更具主動權。目前,追索文物尚無“法寶”,文物歸國任重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