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盜墓已成産業化 所盜文物1小時即可出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6-14 10:03:41 | 文章來源: 大眾網-大眾日報

被盜文物一小時就能出手,三天時間可以通過二次倒手出境 文化遺産保護面臨諸多難點

6月11日,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在汶上縣南旺鎮奠基,借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産之機,一度遭到嚴重破壞的大運河南旺樞紐工程被提到了國家保護的層面上並獲得切實支援。同日,總投資約8.8億元的孔孟文化遺産地保護項目正式獲得世界銀行貸款5000萬美元。這兩件事,為山東省文物保護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不可移動文物4萬餘處

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燦爛,文物資源豐富。全省已發現各類不可移動文物4萬餘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産3處(泰山、“三孔”、齊長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87處,市、縣(市、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7000處;省級優秀歷史建築373處;歷史文化名城18座,其中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7座。

據最新統計,全省現有館藏文物150.2萬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168677件,其中一級文物10626件。與“十五”時期全省文物登記數量相比,館藏文物總量增加22%,一級文物藏量增加近一倍,館藏文物總量和一級文物藏量兩項數字均居全國前列。

山東古文化遺址眾多,尤以史前文化遺址最為突出,以淄博後李遺址、濟南龍山遺址、泰安大汶口遺址命名的“後李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為中國文化考古分類學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國家人類文明探源工程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盜墓已完全産業化”

文物資源豐富也讓一些不法分子鋌而走險。由於墓葬和遺址眾多,一些田野文物成為眾多盜墓者覬覦的對象。棗莊、臨沂、濟寧、菏澤等多個市,先後發生多起盜墓事件,田野文物保護形勢不容樂觀。

去年山東鄒城破獲的盜墓大案揭開盜墓行業的冰山一角。盜墓者已經發展到團隊化、機動化,在巨大的利益引誘下,某些村民竟以盜墓為業,他們內外勾結,以偷盜古墓為目標。而文物管理單位的防範措施卻捉襟見肘。文物執法人員在調查中發現,原先需要等待“識貨者”的被盜文物,現在一小時就能出手,三天時間可以通過二次倒手出境。“與過去相比,盜墓已完全産業化。”鄒城一名文物局工作人員憂心忡忡地説。

包括鄒城在內的國內盜墓案件再次為田野文物的保護工作敲響了警鐘,建立行之有效的田野文物保護機制刻不容緩。據了解,全省有文物發掘資格的人員在100人左右,而全省文物點卻有3萬多處。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鄭同修説,雖然山東為一些遺址建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並組建文物保護員隊伍,但對於多數遠離村莊、遍佈田野的遺址來説,要想達到實時全面監管仍有困難。

地下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將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更令人扼腕的是,有些地方政府不能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在建設中破壞文物的事件時有發生,也有一些開發商不履行文物報批手續,違法強行施工,破壞地下文物。因人為原因致使一些地下文物遭到不應有的破壞或損失令人痛心。

完善政策

堅持“文物保護先行”

去年12月1日正式頒佈施行的《山東省文物保護條例》重點突出了田野文物保護。《條例》明確規定“沒有專門機構管理的文物保護單位,由縣(市、區)人民政府聘請一至三名文物保護員專門負責管理,並支付合理報酬,費用在文物保護經費中列支”。這一規定涵蓋了我省所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明確聘請文物保護員的責任人是縣(市、區)人民政府,確定了文物保護員的數量,保證了經費來源,有效解決了田野文物保護難的問題,這在全國的文物保護地方性法規中開了先例。

山東省還在全國率先設立了“地下文物保護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將本行政區域內埋藏文物豐富的地區劃定為地下文物保護區,報本級人民政府核定公佈,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參照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管理”。

省文物局局長謝治秀告訴記者,《山東省文物保護條例》試圖解決文物保護與基礎建設的矛盾。根據條例,山東基建工程遇到三種情形需先進行考古調查、勘探,這三種情形分別是進行佔地兩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基本建設工程或者在地下文物保護區、歷史文化名城範圍內進行工程建設,建設單位應事先報請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組織考古調查、勘探。

要保護好文化遺産,經費是基礎。從我省實踐來看,一大批博物館、遺産地已經成為當地的重要文化品牌和社會公眾觀光旅遊的目的地。泰山、曲阜“三孔”、蓬萊閣每年接待中外遊客1000多萬人次。據統計,去年全省文化遺産創造的直接收入已達40億元,拉動第三産業産值達350億元。文物資源作為發展地方經濟和第三産業不可或缺的支柱性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力、影響力已經得到越來越大的彰顯。

文化遺産不僅屬於本國本民族,也屬於全世界全人類,保護好我國的文化遺産也是是全世界共同的責任和意願,在世界範圍內開展文化遺産保護是目前國際上文化遺産保護的一大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中的有關規定成立了“世界遺産基金會”,為世界各地瀕危文化遺産提供資金、技術等支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銀行等多家機構近年來也積極地在為保護各國文化遺産提供資金支援。

中國是文化遺産大國,又是發展中國家,文化遺産保護任務艱巨,經費不足,在當前國際合作廣泛開展的背景下,也應該積極尋求國際支援,借助國際力量來實現我國的文化遺産保護目標。此次孔孟文化遺産地保護項目獲世行貸款正是利用國際資金援助的一次成功嘗試,頗值得我省其他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借鑒。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