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策展人:堅持獨立還有飯吃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15 09:11:28 | 文章來源: 中華工商時報

中國到底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策展人?北京白盒子藝術館藝術總監顧振清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中國的策展人自己説了算。他們中有很多人自命為獨立策展人,其實也是面對中國本土社會出現的問題産生的一種藝術訴求。中國美術館和畫廊系統的常設策展人往往是從獨立策展人發展而來的。但常設策展人受限較多,所以,在國內,獨立策展人的獨立展覽仍是美術館和畫廊展覽之外的有效補充,是必不可少的。”

在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中,獨立策展人的角色一直非常重要。從上世紀90年代的“地下藝術”到全球資本追捧藝術市場的今天,中國當代獨立策展人的學術推動力量和市場推廣作用確實不可忽視。但是,在藝術市場化氣氛濃厚的今天,獨立策展人的策劃展覽還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保持應有的學術針對性而不被資本利益驅使已成為一個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

獨立策展人的選擇與被選擇

在上世紀90年代末,“獨立策展人”這個概念傳入中國之後,獨立策展人大都比較專注于學術,那時候還沒有太多的市場介入。

2005年開始,藝術市場出現異常的繁榮,所謂的第一批獨立策展人的身份開始有所變化。有的進入美術館當館長,有的開了畫廊,有的做了美院的教授,獨立策展人身份的轉變隨著藝術市場的變化而變化。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也許和中國獨立策展人的生存之艱難有很大關係。

顧振清介紹:“2005年開始,策展人中心制受到很大的影響。這其中包括內部和外部力量的影響。外部力量是指商業和市場的干擾,而內部是一些獨立策展人被官方美術館聘任,帶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在外部力量和內部力量的共同影響下,策展人的權利和影響力被稀釋。有的一些獨立策展人也開起了畫廊。一些畫廊老闆也聲稱自己是策展人,這也稀釋了獨立策展人學術上的權利。”

這時候遇到一個問題,獨立策展人是堅持還是不堅持?其實,策展需要外部資源和內部團隊的整合。展覽需要資金,策展人就需要跨越身份找資金,這逼著策展人有第二重身份,有的去接商業案子,有的去做美術館館長,有的開畫廊,讓策展人的身份多元化,這也是策展人團體應對中國藝術圈變化的結果。

中國獨立策展人為何生存艱難?記者了解到,從外部環境來説,中國缺少像西方一些國家相應的基金會制度,國家對藝術的支援力度不足,這也使得很多獨立策展人在展覽籌資上面臨很大的困難。

從另一方面來説,現在的展覽裏面,策展人的身份被削弱了,變成了給一個概念、組織一些人、呈現一個展覽,策展人的創造力沒有發揮出來。展覽的展成方式、展覽思路、理念、提出的語境,現在成了走過場。策展體系不健康,走馬觀花,做得不深入、不具體,看似獨立策展人的機會很多,其實優質的機會沒有,最後就是挂個名,拿點兒報酬,展覽就過去了。

藝術作品交易的背後

如今藝術活動的商業化運作,藝術品的商業化轉型逐漸成為一種趨勢,藝術品的審美收藏逐漸被投資性收購所代替,在這樣的情況下將産生怎樣的後果呢?

顧振清説:“帶有審美情結的是收藏,沒有審美情結是烏龍的,藝術消費也是有審美的,投資沒有審美,而是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中國藝術投資取代藝術收藏在一定時間裏對藝術有一定的助推,對中國藝術的知名度推廣、含金量提升、公民對當代藝術的認識度等方面,初期會有好處,但是從長期性來講,藝術圈如果失去自我把握,會影響藝術的價值體系,用價格體系摧毀價值體系,中國藝術市場有這個體驗,2008年、2009年金融危機之後,一些藝術家都存在從井噴到自由落體的過程,一些大牌藝術家落了一些但是頂住了逐漸繼續回升,但是二三線的藝術家摔得都很慘。”

獨立策展人是否參與藝術作品交易分成?顧振清説:“是的,這是公開的秘密,獨立策展人也拿分成,也賺錢。我個人覺得,策展人給藝術家做交易的時候拿10%是不可恥的,任何的藝術經紀人拿10%-50%都符合市場規律,並不是回扣,是陽光下的,是提前説好的,不是脅迫誰。”

中國的獨立策展人從一開始就處於一個摸索階段,在中國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獨立策展人在工作中也有著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經驗和方式,同時面臨很多機遇和挑戰。顧振清説:“獨立策展人應該成立事務所,否則沒法陽光化、正規化,策展人需要能量和資源,需要團隊的支撐,個體策展人在國內活下去必須要商業化,如果一直保持個體化,最終將只是給商業藝術家打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