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版畫的單數性與藝術家的存在狀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06 16:17:20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1984年六人畫展

訪談者:陳、劉

時間:2010年6月15日上午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 

劉:哪年考上南藝的?此前接收了哪方面的訓練?

陳: 1982年。最初學得是國畫,那個時候學畫的人,學哪類畫有非常大的偶然性。上大學之前,我比較佩服的,年齡比我大,考上大學的都是學國畫的,周圍很多人也是學國畫的。

劉:那你考的國畫係?

陳: 1982年入學的時候學校在做改革,實行“五年三讀制”。第一年進來就讀預科,有點像現在中央美院的基礎部。練習素描、色彩,都是寫實的、蘇式的教育,其實是接受最基礎的繪畫訓練。對我來講,則是在補課。一開始進去的時候畫不過別人,儘管速寫、線描畫得特別好,但是素描不行。上大學之前,我不會畫“蘇式”的明暗素描。那一年我們一屆大概31個人,有學國畫的,有學油畫的,大家都爭強好勝。我總覺得畫得不如別人,所以很鬱悶。 

劉:其實是兩套體系。

陳:對,進了大學以後,西方現代主義繪畫就進來了,所以當時很討厭“蘇式”畫法,想擺脫。那段時間我用非常細膩的線條畫了很多素描,而不用塊面的方式進行塑形。想從技術上入手去接受現代主義繪畫的思想。  

劉:此後呢?

陳:一年級之後是兩年專科,這兩年什麼都學,一年級之後我就開始畫油畫。

劉:為什麼不畫國畫了?

陳:那時候上美術史論課,印象很深的就是謝赫“六法”。史論老師説中國畫的標準是“六法”。我就想,東晉時期的法則還作為現代人的審美準則,肯定是有問題的,但不知道問題出在什麼地方,解答不了,就覺得這是個很大的“包袱”。而且那個時候中國畫給人的感覺是走到“窮途末路”了(過了幾年李小山提出了這個觀點),所以那個時候也不畫國畫,就畫油畫,主要是受到印象主義和表現主義的影響。

劉:1982年德國表現主義油畫展已經在北京展出過。

陳:對。84年的時候,我們一塊做了一個展覽。丁方牽頭,還有楊志麟,他們能夠選擇我,是因為他們發現我天天在畫油畫,畫了很多。

劉:畫展叫什麼名字?

陳: “六人畫展”,是在南京的一個公園裏邊舉辦的,影響挺大,在當時絕對具有“前衛性”。丁方、楊志麟當時是老師,另外還有三個油畫係的學生。我那時候還沒有選專業,但是拼命畫油畫,表現主義風格的。

劉:畫的什麼題材呢?

陳:題材上有兩類:一類是關注農民工的生存,那個時候我畫過一個系列作品《農民工》。當時城市化進程已經開始,有大量的農民工進城,我當時很關注農民工的生存狀態,覺得他們是城市建設的主要承擔者。還有一類是進行自我表現的,很個性化,就畫身邊的人。還畫了一些風景,也帶有非常明顯的表現主義色彩,畫了不到兩年就畫了一百多張。

劉:大三之後呢?

陳:大三之後就要分專業。事實上,到了大二、大三的時候,我在那一屆的學生裏邊已經非常突出了——創作了很多作品,又做了展覽。但是反過來講,老師不一定會認可。那個時候的教育體系還是比較保守的,所以我在老師那兒不一定被認可,這就牽扯到了第四年的分專業。

1   2   3   4   5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