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彥國:藝術家從生活中抽出什麼進行創作?

時間:2011-03-25 17:40:22 | 來源:99藝術網

資訊>聲音>

文夏彥國

首先感謝此次參展藝術家,感謝他們接受展覽邀請,並圍繞策劃主題進行創作。


《擺攤》展至今已是第三回。第一回是從展覽氾濫的現狀、美術館的畫廊化運作以及藝術品價值與價格的關係等方面來切入的。討論中國當代藝術的任何話題都不能脫離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市場環境,以及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是這些因素讓中國當代藝術走入大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和關注當代藝術。藝術市場好的時候,投資者採用撒網式購買藝術品,這種投機方式使得當代藝術有量無質,使得創作,展覽,銷售等各個環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亂和粗糙。這兩年,網路和大眾媒體的宣傳使當代藝術有了更多的影響力,但這影響力還是以經濟價值為前提的。08年的金融危機並沒有給中國當代藝術造成太大的創傷,當代藝術的收藏從國外轉入國內,藝術家的創作從模倣開始有原創,藝術從業者也更加理性和成熟,可以説中國當代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過渡期。整個藝術界也漸漸理性。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非常迅速,不過,這並不是我們要擔憂的最大問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産物,歷史也從來不按照我們既往的經驗前行。藝術品創作氾濫或者展覽氾濫、藝術市場火爆,這都是表面問題,都是顯性的,不是根本上的。對於一個藝術從業者來説,我更想知道,我們的藝術家從事藝術的態度是什麼,終極目的是什麼,是讓自己有更多的財富還是載入史冊?自娛自樂?抑或通過自己的藝術創作來傳播自己對這個社會的認知和價值觀?2010年1月,我在宋莊美術館參與策劃的一個展覽主題定為“不確定的可能性”,前言中我討論了藝術跟社會之間的關係——“重要的是位置”,這是從“社會和主流意識形態對藝術的態度”這個角度來談的。藝術在整個社會中的地位是微乎其微的,有也是經濟上的,所以,作為知識分子的藝術家,僅僅給社會帶來經濟虛榮是不夠的。藝術家能給社會帶來什麼,藝術界自身應該如何獲取社會真正的認可,藝術家是不是知識分子,如果是,那是不是應該有自己的價值觀。所以在第二次《擺攤》展時候,我把展覽主題定為“表態”,是基於藝術創作和藝術家自身價值觀來説的,藝術家群體是社會的溫度表,藝術創作應該把“冷熱”感受通過作品反映出來。這幾年,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青年藝術家懷著財富夢闖進藝術圈,期望通過簡單的畫面、觥籌交錯的人際關係和瘋狂的媒體宣傳來獲得名利上的虛榮。市場的驟然升溫註定是階段性的,沒有判斷,沒有態度,沒有思想,也不會有持久的影響力。而且作為敏感的知識分子(我個人一直把藝術家看做是知識分子),如果對當下的社會沒有看法,何談精神價值的當代藝術?所以,在“表態”展中,我邀請參展藝術家通過自己的作品對藝術本體、社會現狀等等提出自己的看法,不管態度對錯,有——是前提,否則藝術對於創作者來説只是另一種物質存在形式。我們不一定能改變什麼,但試圖改變或者説點什麼是非常必要的。當然,我不得不承認,我對展覽主題的確定有點理想主義,但這也是我策劃展覽的前提和動力。

今年,非常高興跟“西五藝術中心”再次合作《擺攤》的第三回展。跟前兩回不同的是,這次展覽主題更多是我從藝術本體的一些思考出發的。題目“抽”,談的是藝術創作和日常經驗之間的關係。最初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的:一,前面已經談到,中國當代藝術已經從模倣開始有自己的原創,即使原創不是很明顯,至少已經開始。但是在這幾年的展覽中,我們看到更多的青年藝術家在創作上並不是很認真,比如圖式和觀念的簡單對接,比如對現成品利用過於隨意等。這導致藝術表達上的直白和膚淺。二,如今的當代藝術創作跟日常經驗越來越緊密,藝術家的個體經驗及其日常生活的細節成了創作的題材或主題。這已經成了一個顯性的特徵,尤其在青年藝術家群體中更為明顯。而在現實展覽中,我看到部分青年藝術家對日常經驗的運用非常隨意,我們可以説花花草草是藝術,但不能把藝術等同於花花草草。藝術來源於生活和經驗,是老生常談,但並不是任何經驗都是有效的。在此,我無意觸及當代藝術的標準問題。導致這個現狀的原因是什麼,可能很多答案,我想“浮躁”肯定算一個。三,藝術和話語權的關係,變得越來越赤裸裸。對藝術品的判斷,需要權威的解釋,但是權威本身就是應該被質疑的。網路讓神秘感消失了許多,誰都可以對一件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斷。對藝術品的判斷也一樣,沒有萬能的判斷標準。藝術家通過知名度來確定作品的思想高度和影響力,也通過批評家晦澀的解釋來獲得知名度,而部分批評家本身也像政治家一樣為了獲得知名度浪費了不少“心思”,然後用已有的知名度和公信力繼續浪費讀者的信任。我們已經進入到多元化時代,比如判斷的多元化,話語權不是通過權威獲得權威,而是靠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學術思想,和對當下持續不斷的關注獲得的。如果藝術家在創作上不認真,批評家看不懂作品、不了解藝術現狀,經營者在運作上弄虛作假,無疑就是自欺欺人,藝術將不再是藝術。冒充知識分子和藝術家、批評家等精英分子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佔其位,而無所為。


在這次展覽中,我對展覽的呈現方式做了調整,所有的作品在展示中都是匿名的。更多時候我們觀看藝術品,會著急看標簽,所以在這次展覽中,我期望觀眾可以從作品本身入手,用心思考作品所要訴説的經驗和表達的思想,改變先入為主的觀看方式。我們對一件藝術品的觀看,往往過多依賴外在的或者過去的、別人的知識來判斷。這種觀看方式阻礙了觀眾和創作者之間的交流。另外,購買者可以通過作品本身來決定要不要擁有這件作品,這樣可以買到自己看得懂和喜歡的藝術品,避免知名度和權威專家的説教對作品認知的干擾。當代藝術的發展需要收藏家,尤其是現在,收藏家的審美趣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媒體的判斷,傳播了越來越多的垃圾資訊,所以,作為作品的購買者更應該從作品入手,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買這個作品。再者,在這次展覽上,我希望更多的觀眾參與到對作品的評價中。任何一個觀眾都可以對匿名的作品進行評價,如果您的評價得到藝術家和策展人的認可(這是一種點對點的認可,觀眾喜歡作品,藝術家喜歡觀眾的評論,這樣就可以進行等價交換),我們將給您一定的獎勵,具體操作方式將會公佈在《擺攤》網站上。評論家在我們這個時代是尷尬的,策展人馮博一曾説是個人就能當策展人,這句話也可用在批評家身上。不得不説,有時候我們看到部分“批評家”對作品的認識甚至不如非專業人士。所以,這次展覽中,“人人都是評論家”的活動期望得到更多客觀真實的“評論文章”。在這個當代藝術熱的時代,平均每天有好幾個展覽要開幕,作為觀眾,除了湊熱鬧,還得到了什麼,喜歡與否,您都有主動思考並評價的權利。在展覽雜多的時候,作品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也成了每個藝術家和策展人的一種奢望。


另外,這次展覽依然延續前兩次展覽的形式,我們給每個參展藝術家一定的材料費,然後藝術家使用等值的材料費進行創作,來表達當下社會給予他的經驗和感受,並通過互動的方式跟觀眾進行交流。所以我們希望觀眾可以從自己角度和自己的經驗來欣賞和審視所有參展作品。沒有觀眾的參與和評價,那展覽就是失效的。所以,作為策展人,我期望大家用自己的眼光來對此次展覽或者作品進行更加純粹、真實的評價。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