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回歸架上繪畫:從未走遠的馬六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07 20:05:10 | 文章來源: 北京商報

上世紀90年代初,馬六明一直以“芬-馬六明”的形象出現在觀者面前。事實上,馬六明的藝術表現形式並不僅僅局限于行為藝術,美院油畫係科班出身的他,一直沒停止過繪畫創作,他的畫不僅延續了在行為藝術中表現出來的獨特氣質,而且使這種氣質得以自由彰顯。一路走來,他將藝術做到了從表像呈現到由內而外散發的轉變。

無論他選擇哪種藝術形式,馬六明都未曾離開過對自我、生活與生命的親身體驗,從一無所有的“北漂”到富足成功的藝術家,角色在變,他對生命的關注與探索卻從未改變。

對話馬六明:回到樸素的敘述

從驚世駭俗的前衛行為藝術青年到平和恬淡的溫情中年父親,如今,馬六明將藝術表達的重心轉移到架上油畫的創作,馬六明在這近20年的時間裏到底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使他回歸到藝術最為樸素的展現形式。

記者:公眾對於行為藝術,尤其是您當年先鋒的行為方式存有爭議。如今回頭看,您怎樣理解那時的藝術表達方式?

馬六明:那時很年輕,年輕人喜歡表現自己,從前我將自己放在作品前面,但現在恰恰相反,更傾向於站在作品後面。

記者:上世紀90年代初您開始涉足行為藝術領域,當時很多作品裏都有對“魚”這一物象元素的運用,其中有哪些特殊用意?

馬六明:作為湖北人,魚是生活中很常見的食材,對它比較親切,另外,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其特殊的文化隱喻。

記者:近幾年您似乎離開了行為藝術,現在有哪些類型的新作品?

馬六明:現在對行為藝術關注得很少,我甚至想將其忘掉,人生苦短,換個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許更好,目前基本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架上油畫的創作中。

記者:從前衛的行為藝術到架上繪畫,您傾向的藝術表達方式也變得相對平和,並且畫中筆觸變得柔和,色彩也明亮起來。

馬六明:其實當年做行為,可以説是無心插柳的結果。需要強調的是,我從小學習繪畫,大學美院期間的專業也是油畫,畢業後也一直沒有間斷過繪畫創作,可能大多數人因行為藝術而了解我,導致了對我繪畫創作的忽略。

記者:是什麼原因使您有了實質性的藝術形式轉變?

馬六明:我2004年停下行為藝術,徹底轉向油畫,與孩子的出生有很大關係。“芬-馬六明”作為藝術作品而存在,是我當時作為最早的“北漂”那種無所牽掛、無所顧忌狀態下的自我表達與釋放,而孩子的降臨讓我又有了嶄新的生命體驗。同樣是對嬰兒進行刻畫,上世紀90年代與2004年之後的不同之處在於,從前的創作是思考出來的藝術,現在更多來源於真實的生活體驗,作為父親,個人感情的成分更多一些。

記者:您以前的油畫作品描繪的主體對象多由酷似“芬-馬六明”的頭像與尚未成熟的嬰兒身體構成,這一形像是否與當時的行為藝術形象相呼應?

馬六明:有一些聯繫,“芬-馬六明”作為一個圖式化的藝術形象而存在過,並在這10年裏貫穿始終。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當代藝術,圖式化符號是很重要的一種藝術處理方式,例如方力鈞、岳敏君、尹朝陽等在藝術上比較成功的藝術家,都很好地體現並證明了這一點。

記者:對於藝術家來説,這種符號化的圖式發展到一定階段是否會産生局限?

馬六明:無論哪位藝術家在其一生中有如此的閃光點,能夠代表我們所處的時代,就已經足夠了。

記者:但大家通常會對走到一定程度的藝術家産生持續期待,您如何看待大眾的這種心理反應?

馬六明:這種期待是一種慣性,事實上這些藝術家都在特別努力地追求藝術上的發展與進步。

記者:在藝術創作中,無論哪種藝術呈現,都充滿了您對自我的各種關注。

馬六明:所謂“時勢造英雄”,時代賦予藝術家種種際遇和可能,無論關注自我,還是生活與生命,或許每位藝術家的關注點與出發點不同,他們各自具有的藝術精神特質也不盡相同,但始終脫離不開整個時代,藝術家最終能否成功,也仍然擺脫不了時代背景。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當代藝術還處於“地下狀態”,藝術話語權與價值體系掌握在西方人手中,以他們的眼光評判中國當代藝術,會選擇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東西,因此,當時藝術家去做純粹個人體驗、實驗性的藝術,會吃虧一些,甚至走向邊緣。

馬六明

1981年開始學習繪畫,老師蔡二和。1987-1991年學習于湖北美術學院油畫係。

展覽

2010年  “改造歷史: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大型當代藝術展 (北京)  “偉大的表演”群展 (北京)

2009年  “馬六明新作展” (西班牙馬德里)  “中國當代藝術的重生”藝術展 (義大利米蘭)

2008年  “遭遇”藝術展 (北京)

2007年  “時機——親密關係”作品展 (義大利米蘭)

2006年  “馬六明在首爾”作品展 (南韓首爾)

2005年  “麻將——希克中國現代藝術收藏展” (瑞士伯爾尼)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