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潘魯生:中國設計的青春與煩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03 17:29:16 | 文章來源: 潘魯生的部落格

使用西方語匯就被視作抄襲,使用東方傳統語匯則被視作賣弄中國概念,原創力不足的中國設計常常處於這樣的窘境。中國的創意設計師必須深入探索中國文化,才能有自己的文化身份。

這是一個“創意”盛行的時代。自上世紀末英國提出“創意産業”以來,“創意”已不再只是一個概念或形式,而是能夠帶動國民經濟、促進産業模式轉型和文化強國建設的智囊與發動機。當“創意”叩響中國的大門,創意産業園在神州大地迅速崛起,作為創意構想的重要執行者——現代設計,也從幕後走向前臺。一時間,創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廣泛關注,設計所肩負的責任也從來沒有如此巨大、如此複雜過,茁壯成長的她們還有著稚嫩的臉龐,有著青春的迷茫與成長的煩惱……

如何推動中國産業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創意設計應該為誰服務?她能否引領時尚?又如何塑造品牌?中國的設計與設計教育在以何種方式推進……近期,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中央美術學院、中國設計藝術院聯合世界頂級設計院校和機構組織共同舉辦的“2010年中國國際創意設計推廣周”在北京舉辦,來自美國、義大利、德國、新加坡、中國的不同聲音在北京交匯,有關創意設計的思考由此展開……

“創意産業園”會不會成為“忽悠園”

“文化創意産業應該是高端的,是科技與藝術文化教育的平臺,不是任何一個城市、任何一個區域都可以隨意去發展的。設計製造業工業設計人才緊缺,手工文化産業也亟待靠創意設計升級。”中國設計藝術院院長潘魯生認為,近10年間中國設計産業形成了由設計製造業、文化創意産業和手工文化産業三方組成的格局。

當與世界設計産業的發展不同步且自身尚未成熟的中國設計産業,遇到突然崛起的創意産業,存在不對接之處似乎是必然的。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相關人士還沒有跳出“點子”時代,沒有認識到“創意産業”之所以能夠帶動經濟從製造型向創意服務型轉變的根本所在,在市場亂象的紛擾下,所謂的“創意”便容易流於新奇的概念,“創意設計”也很容易流於標新立異的空泛,紛紛立項的“創意産業園”更有可能真的成為“忽悠園”。

毋庸置疑,“創意”的力量是神奇的。義大利工業設計協會會長路易莎·波希多認為:“創意最初可能不是市場需求的,因為有時市場還不了解,這時就需要通過市場研究推出創意産品或創意概念。創意可以帶來一些新的夢想,滿足一些新的需求。”

創意設計的開拓是全方位的。資訊時代,任何一種暢銷的産品都會導致大量企業迅速蜂擁而至,當産品之間的可識別差異越來越模糊,産品的創新、推廣、品牌形象便日趨重要,這些都要靠創意設計來實現,因此創意設計是産品生存發展的必然要求,而並非僅僅帶來附加值。“真正的創意設計所提供的不僅僅是創意和設計,同時還包括市場、顧客研究、設計效果追蹤、人體工程學研究等在內的設計配套服務,需要工程技術、市場研究、心理學、人體工程學等相關人員的團體協作,以及全球活動能力,為企業設計出既可以在本國銷售,也能夠在世界各地銷售的為人們所需要和喜愛的産品以及包裝、廣告設計等。”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執行董事克萊夫·魯克斯這樣定義。

團隊建設是創意設計開拓能力的重要保障。克萊夫·魯克斯介紹,蘋果公司在上世紀80、90年代沒有CEO,不知道如何使用設計,處於一種掙扎的狀態,喬布斯在90年代末期重新回到公司領導創意設計,將力量整合在一起,使得産品重新煥發活力。他斷言:“今後的10年,我們會看到蘋果公司董事局出現一些新的成員——首席資訊官、首席技術官,隨後還會有首席創意官,他們將是這個領域的核心,其他企業中也會有更多這樣的首席創意官出現。”團隊建設也是中國設計産業的弱項所在。潘魯生認為:“創意設計需要的人才是多層次、多方面的,一方面需要基礎性設計的應用人才,另一方面需要拓展型設計的策略人才,還需要精英型的設計管理人才,目前最欠缺的就是設計管理人員。”

創意設計的開拓更意味著決勝未來。德國iF國際設計論壇總裁拉爾夫·韋格曼認為,未來的創意設計將指向環保材料的創新、老齡化社會、全球化、可持續發展等世界性問題。克萊夫·魯克斯則認為,資訊技術已經成為整個設計界的核心。“今後的50年裏,産品將是由資訊驅動的,每類産品都會有某種智慧在內,而這種智慧是通過電子産品的創意設計來實現的。”

創意設計正在淪為嘩眾取寵的奢侈品

現代設計的興起將設計之路從為權貴服務轉向大眾的需求,如今,在創意的引領下,設計又該走向何方?

創意設計顯然更強調人文內涵。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諸迪認為,今天的創意設計已不僅僅是一種審美觀念的闡釋,而是在有效解決問題的同時更加重視對人類情感和行為模式的影響,以及對社會發展進程的預測與控制。“我們正處在高速城市化的進程中,城市中等收入群體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審美品味和感知模式,一個以時尚文化為代表的城市審美和文化價值體系正在形成,這是中國設計界和設計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一個課題。”

創意設計對於時尚的引領作用顯而易見。現代設計的發展遵循著兩條不同的道路,一條是應付市場需求的大批量生産的大眾化設計,價格低廉卻是市場的主流;另一條是具有探索性的、具有強烈的設計家個人表現的前衛設計,價格昂貴也很少批量生産,後者被前者所崇尚、模倣,引領著時尚風潮。目前全球的設計大賽中,絕大多數作品走的都是時尚路線,台灣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胡寶林對此表示出憂慮:“現如今設計師對於前衛設計過度重視,設計幾乎成為設計界和時尚圈中互相品位、互相欣賞的‘花瓶’,對於主流的、批量生産的大眾化設計的忽視,不利於創意設計對於市場的開拓,也讓設計師在時尚的追逐中,常常忘記了自己是一名社會服務者的角色。”

那麼何謂時尚?潘魯生認為,時尚是時代風尚,是帶有引領性的文化,然而“現在所謂的時尚已經淪落為趕時髦、趕潮流的一個代名詞,淪落為一時的嘩眾取寵。中國的設計界、服務業、消費者都在追求所謂的奢侈品。”

時尚顯然不等同於奢侈品。目前我國是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費國,對於奢侈品的追逐顯示出民眾對於品牌的認同以及對高品質生活方式的追求,這也是創意設計功能的一部分,卻不是全部。“義大利的設計擁有非常多的奢侈品品牌,但義大利的設計更多的是輸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路易莎·波希多認為,“我們的生活比時尚更重要!現在創意設計被市場化了,真正好的創意設計,應該樹立人們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人們更加美好、健康的生活和行為方式,才能取得可持續發展。我們也不主張設計師追求奢侈品或者是漂亮的作品,而是引導他們去解決一些世界性的社會問題。”

創意設計本身也不是一種奢侈品,而是一種生活必需品。“創意設計不是可有可無的活動,她充斥在人們工作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與人類生活休戚相關。”路易莎·波希多説。“創意設計根植于群眾與社區的時候,而不是希望馬上和大公司合作生産高端産品的時候,它的土壤是最豐厚的。”克萊夫·魯克斯認為,“這不但讓創意師能夠在比較低的成本上進行創意,從社區開始進行的有目的的創意設計,還可以創造和發展一個城市的創意經濟。更多的創意設計師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和熟悉的環境,考慮如何幫助金字塔的基層——佔世界人口90%的普通民眾解決問題。”

引領時尚的根本在於更美好的生活。創意設計只有關心城市而不忽視鄉村、關心上層而不忽視底層、關心身邊而不忽視遠方,才能求得人文主義與商業文明的和諧共生。

中國如何走出“山寨大國”

中國是設計方面的“山寨大國”,從汽車到服裝,從手機到電腦,從品牌店到兩元店……到處充斥著山寨風。香港設計師協會主席施家禮認為,“創意設計必須是原創,而不是追隨者,原創的産品可以讓設計師得到第一手的體驗,這個過程是在不斷進化和完善的,設計師也在其中不斷有所收穫,而如果模倣他人,則意味著不斷失去很多。”

“山寨風”的另一面是設計風格的日新月異。消費時代,人們對於産品和設計的態度已經不再是經久耐用,任何一種設計風格都有可能很快變得過時和陳舊,於是,很多設計者一味求新、求奇、求怪。風格先行而漠視産品功能和人類需求的設計趨勢愈演愈烈。“中國創意設計主要的問題是過度設計,太把設計當作設計。”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徐冰如此評價並這樣寄語青年設計師:“好的設計師應該是不露痕跡的,看不出設計的設計才是好的設計。”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副會長張偉的感慨更道破了中國設計發展中的短板所在:“20多年前,在汽車領域能夠懂汽車工業和汽車設計藝術的人,一流水準的設計師只有兩三個。今天,另外一個數據也同樣不容樂觀:每年中國在機械領域的發明有一萬多項專利,但其中核心技術只佔15%,其餘的多數都是工業設計方面工藝的改進和創新。”缺乏現代設計的核心理念,癡迷于概念和形式遊戲,設計只能流於藝術化、空洞化、表面化、邊緣化,而不能解決本質問題,創意再好也很難賦予品牌以真正的生命力。

“使用西方語匯就被視作抄襲,使用東方傳統語匯則被視作賣弄中國概念”,“原創力不足”的中國設計常常處於這樣的窘境。“中國的創意設計師只有深入探索中國文化,才能有自己的文化身份。基於中國的歷史、經濟狀況以及中國人民的需求,解決現實的問題,回答未來的問題。”路易莎·波希多這樣看待中國創意設計的方向。

創意經濟的競爭最終是文化的競爭。雖然創意設計不可能包攬解決中國産業轉型中所有的問題,卻無疑是撬動其升級的最有力的支點。在不可逆轉的時代大潮中,戒除急功近利的心態,站在世界的高度,系統了解現代設計運動疊起的文脈,總結經驗而不是重蹈覆轍,不做見木不見林的無謂追逐,才能辨析中國創意設計前進的方向,才能達到科技、生活與藝術融合的至高境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