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專訪中國美協少兒藝委會主任尹少淳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31 14:56:06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校內外美術教育間的界限將越來越模糊

記:在一系列少兒美術的活動中,中國美協少兒藝委會是領頭羊,號召力也很大。能大致介紹一下中國美協少兒藝委會的情況嗎?

尹:中國美協少兒藝委會發展到今天,已經經歷了三屆組織領導班子。第一屆是楊永青先生,他本人也是一位兒童畫畫家,那個時候基本是以校外美術教育為主。第二屆是何韻蘭老師,何老師本人就是畫家,她對美術教育非常關心、有熱情,而且非常投入。何老師個人的能量很大,她做了大量的工作,這其中包括很多展覽,現在我們是第三套工作班子,有很多基礎就是何老師給我們奠定的。

在何老師主持少兒藝委會工作的時候,她注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必須與教育界合作”。所謂的教育界,是跟美術界區別開來的,比如教育部、教育部的協會等。一方面是跟教育界合作,另一方面還要同校內的老師、校內教育的專家進一步加強交流。在這屆我們的班子裏,大部分人一直都是搞校內教育的,像我一直在做教育系統內的課標,侯令老師也是做這個的。

但是此次活動我們也邀請了很多在校外方面做得非常有聲色的機構參與。這是一個有意識的安排,因為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了。以前我們説,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之間,是有區別的。校內教育比較規範,相比較,校外教育沒有統一的規範,但是它很前衛、很先鋒,很多的想法直接來源於美術界。正是因為校外教育開放、觸角靈敏,他們接觸到的很多新觀念與方法,很快就能應用到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去。

校外教育方面,像關小蕾、謝麗芳等老師,也一直在參與校內教材的編寫。同樣,校內教育方面的教師,也在介入校外教育,比如有的在校外長期或不定期代課,當然代課有各種目的,這也加速了兩者間界限的迷糊化。

我覺得兩者各有自身的優勢,但也有缺點。校外教育太活躍,但缺乏規範性;校內這一塊規範,但模式上突破起來比較難,所以就形成今天這樣一個狀況——校內外的觀念與人員相互交叉。

記:考慮到這樣的情況,您對少兒藝委會將來的發展是怎樣設想的?

尹:對於工作班子今後的發展,我個人的理解是進一步加強校內、校外兩塊間的交流。過去何韻蘭老師在做“放飛心靈,成就未來”時,一直在跟教育部合作,是因為校內教學比較注重科研學術,並且校內老師的成績是由教育部門來認定的。但教育部也有要求,比如對於活動的操作有一些限定,這些限定有時候會讓我們有些被動。

我主持少兒藝委會的工作後,提出要做“屆展”。做“屆展”,能讓大家有一個期待,並且“屆展”的長期性與穩定性特徵,也會吸引更多資本的關注。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