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時下的經濟形勢,“漲價”可能是最頻繁的字眼。為刺激經濟,各國貨幣政策寬鬆,加之投資渠道受限,致使遊資氾濫,農産品、礦産資源和生活用品等價格輪番上漲,拉動消費價格指數(CPI)逐步攀升,9月我國CPI同比上漲了3.6%。藝術品市場順應了這種趨勢,僅春拍總成交額就突破200億元,超過去年全年的總和,古代、近現代書畫和瓷器等傳統藝術品更是大放異彩,出現多件名副其實的過億元作品。承接漲聲一片的市場走勢,剛剛結束的香港蘇富比秋拍,30多億港元創紀錄的拍賣業績,進一步點燃內地市場人士對秋拍的激情,各方都使出渾身解數,爭取在秋拍中再創佳績,吸引更多資金關注。但是,這次秋拍是否真會引來大量資金,甚至社會遊資的青睞呢?可能未必。 經常與各方財經行業高管交流,大家對藝術品市場興趣頗濃,但普遍認為門檻太高,加之行業內一些不規範之處,使不少蠢蠢欲動的資金望而卻步。從今年春季拍賣也能感覺到這一點,儘管該季拍賣漲勢喜人,一些拍賣公司負責人認為大約有三分之一是新進資金,但是過5000萬元以上的作品,購買者大都是多年活躍在藝術行業的人士和有關機構,例如上海的劉益謙、王薇夫婦,台灣的林百里、劉鑾雄以及香港的張永珍等區區十幾人;機構如民生銀行、泰康人壽等有限的幾個。5000萬元以下的作品參與人群相對廣泛,但也多為有收藏經驗和行內人士。推動市場的主要力量也在於此,而之所以出現增量資金,也是他們在現金更為充裕情況下的追加。 在珠寶、翡翠、黃金、紅木等頻現大量遊資突襲的景觀下,為什麼遊資不敢大肆涌入藝術品市場呢?是專業性門檻制止了他們的衝動。反過來説,值得藝術行業反思的是,我們能不能把專業性的工作留給自己,而把可靠性、值得信賴的選擇權交給他們。最近不少藝術品相對發達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成都等正在開闢的藝術品産權交易所似乎在開拓此種渠道。各種規範的制度性約束和值得信賴的專業水準,是決定這種渠道能否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的關鍵。對於拍賣也是如此。在拍品徵集和市場開拓上,拍賣行業的確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可喜成績,但對於拍品真偽和鑒賞的學術性研究與梳理卻仍然薄弱,還不足以讓買家放心購買。儘管一些拍賣公司也經常舉辦各種鑒賞學術講座、舉辦各類專題性的展覽、邀請名家撰寫作品賞析文章等等,但都是為市場服務,與市場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必然影響人們的信任度。因此,要拓寬市場,吸引更多資金的進入,降低專業性門檻,提高拍賣公司的專業性是關鍵。而把學術性提高到與市場同等重要的地位、保持專業學術性的中立等各方面的工作,應儘早提到拍賣行業議事日程中。否則,複製品、贗品、倣品和臆造品等問題就無法解決。 有行內人士稱,這兩年的拍賣市場,從作品品質來看,去年秋季最好,今年春季次之。今年秋季要實現超越,的確不容易。在市場不缺錢的條件下,我們需要拿出更多值得珍藏的東西,值得遊資進入。炒作藝術品,如果買到贗品,那就是資金的全軍覆沒。而其他實物資産的炒作,一方面更加大眾化,參與人數多,另一方面,即使價格再跌,但畢竟有實物資産,不可能一文不值。 最近有媒體曝出紅木傢具從過去的“天價”跌到了如今的“地價”:“兩年前高達8000萬元一套的紅木傢具如今不到60萬元。不僅原料價格超跌,傢具市場也有價無市。”對於藝術品而言,也存在此類風險:一是以高價格買了那些藝術地位沒有確定的藝術家作品;二是買到了贗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