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威士忌”
摩洛哥美食在非洲可謂自成一派,主菜大部分為燜、煮而成,煎、炸少見,整體感覺比較清爽,最為經典的則是Couscous 和Tajine。正宗的Couscous 工序煩瑣:雞汁蒸熟的“小米”(實際上是粗粒的小麥粉)混以陳年奶油,再次入鍋蒸數分鐘,反覆三次後,再將各式蔬菜、肉類和湯汁淋在表面。上桌的Couscous 呈金黃色,顆粒很小,入口香甜綿軟,不知不覺就能吃下半碗。而Tajine,並不是一道菜名,而是這種用於盛著各種燉菜的陶制器皿的名字——淺淺的圓形底盤上面,蓋著一個像尖頂帽子的陶蓋,賣相討巧,惹人喜愛。
大餅是摩洛哥人的主食。在舍夫沙萬,大多數人家沒有做餅的爐子,都是先在家裏發好麵糰,再送到附近的餅房,排隊等烤餅匠把麵糰放進爐子,之後再將烤好的大餅帶回家。山腳下有一個不起眼的小作坊,裏面有一位“大餅哥”,每天除了5 次祈禱之外,其他時間一直都在埋頭做餅。把麵糰送進爐子之前,“大餅哥”會抽出嘴裏叼著的牙籤,在麵糰上戳出很多小眼,其意義在於防止麵糰膨脹過大,保證烘烤出來的餅形狀均勻。
在一條窄巷的入口裏,藏著據説是舍夫沙萬最地道的餐館——Restaurant Chefchaouen,這裡的Tajine 極其正宗。這家小館不同於Medina廣場上那些糊弄遊客的餐廳(貴而無肉跡可尋),光顧的大多是本地人,價格實惠,菜量也足,隨Tajine 一同食用的大餅,就出自那位嘴銜牙籤的“大餅哥”之手。“來一壺‘摩洛哥威士忌’。”聽到顧客這樣説,嚴格遵循穆斯林禁酒之教義的老闆並不生氣,反而會微笑著端上一個銀制的Berrad 壺,那彎長的壺嘴還冒著絲絲的熱氣。
此壺內盛的正是摩洛哥國飲——薄荷茶,也被稱為MoroccanWhiskey(摩洛哥威士忌)。地道的薄荷茶要先用沸水洗去茶葉表面的苦味及雜塵,而後將茶葉鋪進Berrad 壺底,再放入洗凈擦乾的鮮薄荷葉,最後壓上大量白糖,放在爐上加熱數分鐘方可飲用。這時,撒哈拉薄荷的辛辣與中國綠茶的清香被充分融合,輕抿一口,品出的是摩洛哥獨有的味道。
14 世紀中葉,中國和摩洛哥的兩大行者——汪大淵和伊本·白圖泰幾乎在同一時間“互訪”。到了17 -18 世紀,綠茶已經由絲綢之路傳入摩洛哥,使“摩洛哥威士忌”成了民族飲料並流傳至今。摩洛哥有句諺語:“愛情如蜜一樣甜,生活如薄荷一樣澀,死亡如荒漠一樣無情。”
在舍夫沙萬人家裏做客時,主人都會奉上一杯清香四溢的薄荷茶,比較傳統的人家還會連奉三杯,如同諺語中所説,這三杯茶分別意味著“祝福,忠告及警醒”:第一杯祝福客人的愛情如蜜一樣甜,第二杯要客人明白生活有時像薄荷一樣艱澀,第三杯則是提醒客人死亡的無情。這是主人表達友好和尊重的方式,拒絕或是不喝滿三杯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