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王澍:我從來沒有妥協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29 10:17:56 | 文章來源: 外灘畫報

提及當年的血氣方剛,王澍稱自己最早受魯迅的影響很深,思想、言論和行為方式都像刀槍與匕首。後來,自己受沈從文的影響更大。他曾背著行李,按照沈從文的《湘行散記》行走,用幾個月的時間尋找書中提及的村落。“我喜歡沈從文,是因為他的超越性。記得他描寫清廷鎮壓苗族起義,鳳凰城頭挂著幾千顆人頭,城邊的水被血染紅了,但陽光燦爛,青山依舊。這是一種怎樣的心境?”王澍説。

眼前的王澍,幽默風趣,常常引經據典、出口成章,早已經蛻去了年少輕狂,似乎有著沈從文式的心境。有一次,一位北京的建築師帶人到王澍設計的一個建築參觀,他驚奇地發現,這個建築的一部分被拆掉了,變成難看的葡萄架。他打電話給王澍,氣憤地説:“你知不知道他們做了什麼?他們難道不知道這個建築在建築史上的地位嗎?”王澍淡定地告訴他,這並不意外,在設計這個作品時,就有人要把這個部分拆掉。

事實上,王澍的很多作品現在都已經不存在了,如1989年建成的杭州國旅航空售票處、1991年建成的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國際畫廊、杭州孤山室內小劇場和杭州鬥樂橋人防地道口等都已被拆毀,時間最短的只存在了3個月。“不僅是我的作品,建築史上很多里程碑式的作品都被拆除或破壞了,我並不是那種追求所謂永恒作品的完美建築師。我感興趣的是我的作品在中國社會中的變化,”王澍告訴記者:“我並不憤怒,因為這就是現實,這就是中國。”

“業餘”建築師

王澍第一個獨立設計的建築項目是為海寧設計的青少年中心,于1990年完成。在接下來的七年時間裏,他和同為建築師的妻子陸文宇在杭州過著近乎隱居的生活:沒有接過任何項目,偶爾幫別人畫幾張圖紙補貼家用;他讀了大量書,卻不看建築類書籍。

1997年,王澍重操舊業,設計了使用面積只有五十多平米的家。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在陽臺上搭了個亭子,又在家裏做了八個木頭的兩層燈具。在王澍看來,這些燈界定了人和世界或者是建築裏兩層空間的最基本關係,很像一種智力遊戲。王澍用“八間不能住的房子”形容這組作品。

也是在這一年,王澍和妻子在杭州創辦了“業餘建築工作室”。“不談建築,只談房子,所以就是業餘的,業餘建築。”這是王澍常説的一句話。關於“業餘”,王澍有自己的理解:“業餘這個詞意味著一個因為興趣而從事某項研究、運動或者行為,而不是因為物質利益和專業因素。對我而言,不管是一個工匠還是業餘的,都是一樣的。”

三年之後,王澍完成了他的第一個重要作品——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這個作品體現了他的建築哲學,即如何讓建築自然地存在於山水之間。這座圖書館近一半體積處理成半地下,四個散落的小建築尺度明顯小于主體建築。

2000年以後,王澍不再言辭激烈,而是埋頭工作,但他的作品卻一直備受爭議。他説:“我從來沒有妥協過。作為建築師,能夠説服別人和自己一樣有不可動搖的信念,這是一種能力。”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一、二期工程,是王澍最重要的代表作。象山校園無論體量還是建造規模都是驚人的,很多建築形式都是王澍獨創的。這裡的建築相對集中,更多土地被營造成自然環境,30座大小不一的建築點綴在杭州南部依山的農田中,很多地方可以種菜養殖。

象山校園預算只有同時期杭州其他大學城項目的一半。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提出的要求卻是要建造原創的、具有國際水準的校園。王澍告訴許江,這可以實現,但他需要絕對的自由。許江答應了。項目建成後,許江驚喜萬分。他漫步校園,猛然發現,對面景色與宋代畫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頗為相似。王澍説:“你發現了?”對於建築師而言,建築擺在什麼位置,門洞怎麼開,如何控制建築與山的距離,都是需要仔細估算的。王澍喜歡做這樣的事,做完後等別人自己發現。

象山校園的所有建築墻面都不抹灰,院子只造三面,瓦片用舊的,工匠如同在家裏勞作般“隨意砌”。工人們用了700萬塊不同年代的舊磚棄瓦,屋頂坡度介於平屋頂和坡屋頂之間,房子從一個面看去完全像是平頂,從另一個面看去則是坡頂。

坊間對於這個建築群的批評從未間斷。那些不規則的走廊和“詭異”的樓梯,讓很多人迷路,形同迷宮;每幢樓的窗子都開得很小,學生白天上課也要開燈,燈不夠亮都看不清;樓裏只有極少的空間安裝了空調,以至於大多數的房子“冬冷夏熱”。外界對象山校區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把象山校園歸為杭州最醜陋的建築;另外一方則把它與央視大樓相提並論,分別引領中國建築截然不同的方向。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