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設計·新媒體

費俊談交互媒體設計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2-15 10:35:35 | 文章來源: 中央美院資訊網

記者: 您能給我們談談在新媒體藝術欣賞中存在哪些問題嗎?

費老師: 因為現在的新媒體藝術還處於早期的發展階段,我們的觀眾在觀看新媒體藝術作品的時候,很容易就從技術層面去理解它。新媒體藝術作品本身帶有很強的技術性,而觀眾們對這些技術的好奇大於對作品本身的興趣。這樣的現象我們在電影藝術的發展初期也可以看到,比如1896年,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在法國播放的時候,裏面有個這樣的鏡頭,一列火車從遠處開了過來,當時所有的觀眾都在躲避,怕這列火車撞著自己。當時的人們還無法將電影當做一門藝術來欣賞,人們更多的是帶有獵奇的心態來關注形式或者技術層面的東西。現在我們的新媒體藝術也是處於這樣一種階段。當然,這種現象應該從兩方面來解讀它:一方面,由於缺乏審美經驗,觀眾在面對這樣一種新的媒介時表現出獵奇、茫然或者無所適從,這些構成了審美上的局限性;而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缺乏成熟的新媒體作品,很多早期的作品會把技術層面的部分裸露出來,當然有些藝術家是有意識地將科技作為一種作品表述的重要語匯來使用,而很多的創作者是由於能力有限無法恰當地駕馭這些技術,導致自己作品更像是技術的演示。我不否認新媒體作為一種實驗性的媒體,技術的試驗是其探索的一個重要層面,甚至是某些藝術家觀念的主要述求。重要的是,使用了新媒體並不代表作品是新的,媚俗的新媒體往往比老媒體更可怕。好的作品往往給人充滿感性的沉浸式的體驗,而不是粗糙的技術解讀。就像電影、攝影這些和科技發展緊密關聯的媒體形式所需經歷的發展軌跡一樣,新媒體藝術會在科技的推動下逐步形成自身的語言。

記者: 您最近在忙於什麼作品呢?

費老師: 我現在正在構思一個作品,我認為這是一個“妄想”吧。我正在和兩個加拿大的藝術家共同策劃這個作品。我們想把人的動態,和由這種動態所産生的力進行跨國界的傳輸。這個好像很抽象,這個想法來自我在生活中獲得的一些有趣的觀察,我們經常可以看見一些社區裏面有很多老太太,老大爺在玩戶外健身器材。我總在想,要是可以把這種清潔的能源收集起來,把他們轉換成電,再通過某種方式傳輸到國外去,比如説傳輸到紐約的曼哈頓。也許曼哈頓街上的燈就是由這種力來供電的。要是哪天老太太,老大爺們高興了,多做了點運動,那麼在曼哈頓的街燈就會亮得更久點兒。要是哪天他們不高興了,那麼曼哈頓的街燈就會滅掉。這個讓我著迷 “妄想”在全球化的語境中會生發出“民間入侵”“生存依賴”等有趣的觀念。我們希望在著個作品中實現的是,把人的某種物理行為,某種姿態,通過一種方式,跨國界,跨地域地傳到另外一個地方,影響那個地方的物理行為。也許影響的是一隻機器狗,或是一台起重機,或者可以是建一堵墻,也可以是拆一堵墻,這些設想在技術上是有可能實現的。最終呈現出來的裝置作品的兩端展示的都是一種物理的行為, 儘管它裏面有很多技術層面的東西作為支援,但是它們不是我們想表現的, 當然這些還只是一個“妄想”,離作品還差之千里。

記者: 您的工作室的學生現在的主要培養方向是什麼呢?

費老師: 新媒體教育在國內剛開始不足十年,所以我們前幾屆的教學模式還是借鑒國外的教學模式,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套自有的教學體系了。以我任教的數位工作室來講,主要有三個專業方向,一個方向是交互媒體,包括交互藝術,網頁設計,移動媒體內容設計,交互産品概念設計等;第二個是數字視頻,主要以視頻為創作媒介的,這個方向的學生可以將試驗視頻作為研究方向,也可以利用視頻作為一種設計工具,從事商業視頻的創作;第三個方向就是娛樂設計,這個方向主要就是從事一些動畫、遊戲的創作和設計。不過,我們的學生無論是從事設計方向還是藝術方向,他們都能夠掌握這方面的應用技術,這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十分有益。

記者: 現在從您的工作室畢業的學生的就業情況怎麼樣?

費老師: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説,如果是學習新媒體藝術的學生,那就跟學純藝術的同學一樣,很難用傳統意義上的就業來衡量他們。還有一個就是新媒體藝術設計方向的學生,就拿我們工作室交互媒體設計的學生來説,據我的了解,他們畢業後的就業情況還不錯,因為這個市場現在成長地很快。比如説我們這幾屆畢業的學生有的去了微軟,有的去了西門子等這樣的國際性的大公司,去了國內的一些大公司的也有,比如説大唐電信,校內網等等。現在交互設計這個行業在國內也是剛剛發展起來,有這方面人才需求的公司一般都是很有實力的公司,工作機會可能看起來會沒那麼多,但是這也是個市場的雙向選擇,市場上有這方面能力的人才也很少,所以一旦找到一個這樣合適的工作,各個方面的待遇還是相當不錯的。同時,我們的學生畢業後的靈活度很高,因為他們掌握了一些技術性的東西,比如説做網頁設計的技術啊,視頻編輯、三維動畫的技術啊,再加上他們在創作和設計實踐中積累的經驗,他們的就業面其實很寬。從這幾年的就業數據來看,我比較樂觀,而且這個行業也是非常有前景的。其實我們現在的設計行業存在著一個問題,去招聘會上就可以看到,説自己會平面設計的很多,但是説自己既會平面設計,又會網頁設計的很少。這就是一種技術與藝術沒有很好地結合的問題,而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就具備這樣的素質,是一種更加複合型的人才。

記者: 您是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畢業的,為什麼您後來又從事到新媒體藝術方面的研究了呢?

費老師: 你説的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發現很多原來學習版畫的藝術家,現在很多都在從事新媒體藝術,我自己考慮到這個裏面有幾個因素,首先,在這些傳統的藝術形式裏面,可能版畫接觸到的材料是最為寬泛的,有木板,石板,銅板等等,本身學版畫的對這些材料的研究就帶有一種探索性與實驗性在裏面。藝術家們可以不局限于一種材料,版畫本身就是借助一種綜合材料來進行表現的藝術形式。如果你可以接受石板,銅板來作為媒介,為什麼就不能接受數字作為一種媒介呢?所以學習版畫的人很容易就轉化過來了,這可能也是背後的一種驅動吧。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做版畫的不容易有出路,所以學習版畫的往周圍媒體垮界的人特別多,有去畫油畫的,有去搞攝影的。這也反映出了版畫包容性比較強,延展性比較強。

記者: 您也創作了一些數位版畫作品吧?

費老師: 我們説新媒體藝術和傳統藝術還是存在著一種關聯性,數位版畫屬於新媒體裏面一種比較平面化的藝術形式。運用了很多版畫創作的手法,同時也運用到了一些現代的列印技術和影像技術。我們把一些新技術結合傳統的版畫創作方法,這也是對傳統版畫的一種延展,可能也是由於我自己有過版畫創作的背景,所以我也一直在從事一些這方面的創作。數位版畫是個不易描述的分類,在國內這個詞還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由於它使用的媒介的多樣性,使得有時被劃歸到攝影,有時被定義為版畫。它與傳統的版畫的不同的是,你的作品不再依賴手工刻繪後印製出來,你可以通過數位攝影、掃描技術、影像技術、數位列印等多種輸入和輸出手段來實現作品。通常用來分類界定的原則是看他們的輸出形式,如果是通過光學輸出在相紙上,那麼可以稱為攝影作品,如果是通過數位列印輸出在紙上,就可以稱之為數位版畫。在國內可能劃分得沒有這麼細,在藝術市場上就都統稱為影像作品了,其實不是一個特別專業的描述。當然如何定義對於藝術家而言並不是那麼的重要,只是學術上的一種劃分罷了。以我自己的作品舉例,我創作過一組叫做《紙本墨點》的作品,這是一個以小見大,以簡求繁的作品,我在嘗試使用水墨畫和書法中最小的單元“墨點”來表現出無限複雜的美感。我隨機地把一些墨點滴在宣紙上,這些小如塵埃,毫無美感的點, 通過現代掃描技術被放大,於是這些微觀的,靠肉眼無法感知的豐富而複雜的景象另人驚異地被發掘出來, 新技術為這種感知的延展提供了可能。我所做的嘗試是使人們認知一個靠感官無法感知的微觀世界,進而引發對微觀與宏觀,簡單與複雜的哲學思考。

記者: 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

費老師: 不客氣。

   上一頁   1   2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新媒體藝術的哲學思考
· 大陸動畫聯展亮相香港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 繆曉春:在新媒體中追尋老傳統
· 羅曉東:新媒體藝術是“短命”藝術嗎?
· 白南準新媒體展重溫20世紀60年代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