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娟《台北到淡水》:逆流而上,知難而退

時間:2010-05-14 10:02:15 | 來源:騰訊音樂

資訊>生活>音樂>

小娟《台北到淡水》:逆流而上,知難而退

小娟《台北到淡水》

小娟又出新專輯了。哦抱歉,是“小娟與山谷裏的居民”。原諒我這個落後的個人主義者,總是意識不到團隊的作用。

早在幾年前,小娟與山谷裏的居民發行的兩張《如風往事》與《細説往事》幾乎得到了圈內諸位前輩們的一致認可。拋開那不規則形狀讓人在書架上不知如何處置的外殼,其由公路女士撰寫的、可媲美當初馬世芳與吳清聖操刀之水準的文案已經讓我徹底佩服,而hi-fi級別的錄音品質卻非midi編曲也讓我大為受落。雖然只是用我的破森海塞爾與老松下,無法感受李皖老師所説的“感覺小娟就在你的跟前唱歌”之現場感,但我已經很知足了。By The Way,這兩張專輯是我這幾年間僅有的幾張自費購買的非港臺版華語專輯之二。

小娟的現場我只看過一次,在麗江束河,藍天白雲下,淡定從容。而在表演結束後,她説了一句:我們的原創專輯就要發行了,敬請期待。

沒想到,這竟是悲劇的誕生。


小娟的前兩張專輯以老歌為主,用專業術語來説,大都是“台灣民歌”。對於內地的歌迷來説,無論老的嫩的,對台灣民歌運動都是有情結的,恨不得自己當年能趕上那個時代。垮掉派無論時間空間上距離我們都太遠,而且沒有文化傳統上的共同點,但美麗島的民歌運動,總還是可以有吧?於是,我和我們輕易地就被小娟蒙蔽了。在發燒專輯的領域內,《如風往事》《細説往事》無論從外在的企劃、選曲、編曲、錄音、製作,還是從內在的人文情懷上,完全超越了市場的同類産品。尤其是“情懷”,小娟的聲線和演唱方式,不濃不淡的風格正好恰合當年之藝人定位。再加上資深樂評人一面倒的輿論攻勢,有誰能不繳械投降呢?

但隨著《紅布綠花朵》的發行,Everything Changed。小娟在廣州的唱片首發演出我有些事兒耽擱缺席了,後來朋友現場購得專輯後壓盤把試聽發給我,聽後完全沒有任何感覺。説不上難聽,也説不上好聽。但礙于小娟身體上的一些缺陷、以及山谷裏的某位居民曾經因為一些不能説的原因遭受的變故,我勉強地覺得可以接受。但到了如今的《台北到淡水》,我坐不住了。

小娟唱hi-fi,明擺著是欺負人,李健亦如此。因為他們相比其他發燒音樂有靈魂、有主題。可當小娟和山谷裏的居民拋開了台灣民歌運動之經典作品翻唱這一保護傘,把自己置身於原創音樂的槍林彈雨下,其在創作上的平庸則暴露得實在太明顯。在經歷了《紅布綠花朵》大夥兒表面不説私下裏都不以為然的情況下,小娟和山谷裏的居民在原創的路子上竟又“知難而退”了,《台北到淡水》,又回到了台灣民歌翻唱運動中!?

原諒我再次陰謀論作祟吧。台灣民歌三十五週年紀念,淡水動物園錄音室,還有這麼一個《XX到XX》的專輯名字,怎麼看都是一個華麗的包裝。而這次的選曲又這麼地有“個性”,既不大路,又不能説是小眾,有一種若即若離的朦朧感。馬兆駿、蘇來、葉佳修、楊弦、李泰祥……這些名字對內地的文藝青年來説意味著什麼呢?小娟啊小娟,弄了大半天,你難道又要用這一招鮮吃遍天嗎?

實際上,從原創又走回翻唱的老路,這事兒本身就不討好。就算師出再有名,拜託,翻唱不是致敬和懷念的唯一途徑,用一張充滿昔日情懷的原創專輯又有何不可?罷罷,問題是,即使是翻唱,小娟也開始變本加厲地進入自己的妖魔化中:人聲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強化,巴不得乾脆清唱好過;樂隊的整體感越發下降,新成員的加入但沒有聽出更多的火花,黎強的角色也開始被邊緣化,即使是出來亮亮嗓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吉他手需要什麼亮嗓呢?小娟對歌曲的處理越來越膩化,最典型的是《我的思念》,原曲濃重的校園氣息、在本地化過程中還殘留著西洋氣的青澀痕跡卻成了愛得像蜜糖。《微風往事》就更甚了,唱到“何去何從”時小娟的裝嗲之壞毛病又犯了,犯的不是一點兩點,這是世間罕有的讓你忍不住關掉的BossaNova。包括在許多樂迷心目中具有神聖地位的楊弦《迴旋曲》,小娟的演繹也只能用不痛不癢來形容。整張專輯除雕琢氣息太濃之外,更致命的一點是:如果僅僅是hi-fi的角度,小娟絕對出色;但如果要在這其上強加“逆流而上”的精神傳承,以及再現台灣民謠運動榮光之天降大任,則不是其力所能及了。

正是: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文/小櫻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