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藝術三百年”剛剛在中國美術館拉開序幕,旅德中國蒙古族藝術家“劉永剛雕塑繪畫作品展”將於2月14日在中國美術館登場亮相。
劉永剛于1986年從中央美院畢業,1987年後曾連續在全國性大展中獲獎,成為大家所熟知的畫壇新秀。90年代初出國深造,又在紐倫堡美術學院獲“達納”一等獎。去年以來,他為實現自己在藝術上的一個宏大構想——製作大型石雕“愛擁”,又回到國內。這組以“愛擁”為主題、以中國文字為符號語言、以石頭為材料的大型組雕是由102個單體構成,每個單體尺寸都在340×220×150cm左右,由於體積龐大,無法進入展廳,只能在美術館院內陳列有數的幾件。但它們已成為他的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展覽的主題“站立的文字”正是由此而來。
劉永剛在德國的十多年中,主要從事架上繪畫。也先後受到德國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影響。但是,當他在西方經過多年的學習和磨練之後,他發現,無論他接受誰的影響,自身的文化背景都在發揮著作用。這使他又自覺地把視點轉向對中國文化的重新審視。
站在西方反觀東方,使他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視角和明確的意識,深感祖先發明的文字具有非凡的生命力,於是他開始研究每個歷史時期的中國文字,研究文字的演變,研究文字的組合,文字形式的變化和形式本身所構成的獨立的美,於是他把這種美攫取出來,進行了藝術的再創作,使其昇華。這種對文字的再造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又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的一種創新。
可以説,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號莫過於文字。以方塊字為特徵的中國文字,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是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的、無與倫比的。也正因為中國的象形文字具有觀照自然的性質,所以,與萬物對應的“字象”才顯示出它得天獨厚的價值,顯示出由abc拼音字母構成的那些沒有固定“字象”的文字無法比擬的優越性。所謂“字象”,即是每一個象形文字所具有的個體特徵和各自的結構和造型。而由字母組合和拼寫的文字,就不具有這種個體性特徵和獨立構成的造型價值。
因此,作為視覺藝術家對這樣的文字必然會懷有特殊的敏感,在過去許多年中,不少優秀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都在他們的作品中不斷發掘著中國文字的巨大潛力。但還沒有人象劉永剛這樣,完全從造型的角度對中國文字做出自己獨特的闡釋。千百年來,中國人都是在書寫過程中演化著自己的文字,劉永剛對文字的探索,也是從書寫開始,但他沒有止于平面的書寫,更沒有止于文字的書法層面,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投注到對“字形”、“字象”的體悟中,並從中發現文字本身的造型所潛在的構成因素和視覺力量。於是,他開始嘗試,將這些獨立的文字在結構上加以改變,並將它們引入空間,讓它們從平面上站立起來,立體地在空間中傳達自己的意向,展示自己魅力。他的這種對漢字富有創意的“再造”,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視角,而且對於我們思考中國文字的獨特性打開了一條啟人心智的新思路。
將文字立體化,可以説在中國文字史上是一個創舉。但劉永剛的石雕的真正價值還在於他把作為符號的文字還原到可感知的和具有造型義函的狀態,所以它雖然不具有文字的可讀性,卻具有“形象”的可視性。而他的目標正在借助文字的“字形”和“字象”,演繹出一種新的視覺樣式。而非在文字學的意義上創造一種新字體。
他的這些站立起來的“文字”,將我們引向一種有形的想像之中。所謂“愛擁”這一主題,就是借助這些站立著的、類似人體的姿態表情和肢體語言傳達出一種相扶相攜、相擁相愛的意象。藝術家通過這組大型石雕想要弘揚的正是這樣一種永恒的人類之愛:“用愛,擁抱全世界用愛,擁抱全人類用愛,擁抱全社會用愛,擁抱每一天!有愛,才能相互擁有!讓愛,擁有天下!”(劉永剛)
因此可以説,大型組雕《愛擁》是集書法、繪畫、雕塑為一體,從甲骨文、蒙古文、巴斯巴文中獲取靈感和創造的元素,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象徵。人們從愛家庭、愛親人、愛事業到愛藝術、愛國家、愛社會都是人之大愛的體現!人與人的互愛,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才讓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才使得我們在征服大自然的艱難歷程中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和燦爛悠久的文化!《愛擁》不僅凝結著中國藝術家對中華文化情有獨鍾的心血、創意、思想、情感、祈福,更體現著熱愛和平、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崇高美好的民族精神!
還必須提及的是,當藝術家的上百件小稿在他的柏林畫室中形成一個方陣,並決心以102件石雕(每件的尺寸是340×220×150cm)這樣宏大的規模去實現自己的藝術構想時,得到一位作為企業家的知音的高度讚賞和認可,並一同為實現這一目標而無私奉獻。於是,這件“驚天動地”的事業就這樣在河北省新樂市正茂鎮大理石雕廠展開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還只是這組規模宏大的作品中僅有的幾件,待這102件雕塑全部完成後,將在內蒙古的鄂爾多斯新城落戶,那時,不僅這102件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宏大氣象,就是整個運輸和安裝的行為過程,也將會是十分壯觀的和具有轟動效應的。那時,《愛擁》將成為這位蒙古族藝術家向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六十週年呈獻的一份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