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國美術館對最有特色的民族藝術——書法給予了極大關注,將書法展覽展示、學術研究等正式列入工作範圍,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美術館的書法展覽,擔負著讓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在國家最高級藝術殿堂得以完美展現的使命,在本文中筆者將結合幾件實例,對有關於書法展覽展示效果的思考作出簡要的總結和梳理。
一、書法展覽在美術館的展示定位
20世紀以來,書法藝術在我們的社會關係及文化生活領域産生了深刻的改變和影響,而且正在強勁之勢實現著它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美術館,作為國家級最高級別的現代美術博物館和藝術殿堂,是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神聖橋梁。在這裡,觀眾與藝術家的作品二者有機相連,吐納心聲,進行心靈之間美的溝通和交流;而書法展覽,是書法家審美理念的綜合反映,是書寫者對筆墨精神理解、演繹而成的答卷,也是廣大書法愛好者們交流、學習的平臺。故客觀而言,步入藝術殿堂的書法展覽,擔負著絲毫不可輕視的雙重意義,既是展示書法藝術重要的載體和手段,又是是弘揚書法藝術精神的堅實陣地。
自2005年至今,美術館主辦的歷次大型書法、篆刻展,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反響,作為展覽的主要策劃者之一,我時常會針對某些關心的問題做一些思考和總結,從書法展覽在美術館展示效果的角度出發,則一定要堅持大氣、高雅、獨特的原則。中國美術館的書法展覽,從其展示效果而言,應如名門閨秀般高貴,決不可與一般畫廊買賣之裝點門市、或與拍賣現場此起彼伏之嘈雜擁擠混為一談。她亦應不同於歷屆國展,因為其背後存在各種名目的等次而充斥著喧囂紛擾。她是博物館中的珍寶,凝聚著觀眾對藝術品純粹潔凈的虔誠膜拜,因藝術而生,為藝術負責。
走向美術館的書法展覽是一種理念,這種展示理念比展覽本身更為重要,需要我們深入地去研究借鑒。它代表著書家的意志,是自我展示的舞臺,又是學習取法的窗口,它是一面旗幟,昭示著書法藝術對筆墨精神的傳承,它以動態的發展步伐,遵循于書法文化根源的牽引,展現著蓬勃的時代風貌。
二、美術館書法展覽效果的思考
展覽對於美術乃至整個藝術文化,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要。它是藝術(尤其是當代藝術)與廣大觀者見面的主要方式,是藝術進入市場和收藏界的先導和仲介,是藝術影響思想、文化、社會趣味的有力手段,是培養與推出藝術天才和傑出藝術家的重要途徑。
最早展示書畫作品的展覽當為1909年9月,在武漢舉辦的“勸業獎進會” ,而真正具有推動藝術創作和藝術發展功用的展覽主要還是發生於近二十年間,自1980年舉辦的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迄今,當代書法展覽歷經近二十年曆練沉澱,已然摸索出一套成熟的辦展程式,形成了系列較為完備的展覽機制。然而因為個中原因,縱觀當代書法展覽的形式,展覽效果差強人意,比如囿于傳統家居對書畫裝飾功用的局限和書畫裝裱形式本身的限制,綾、綿裝裱和挂軸的形式長期以來一成不變,工藝粗陋、色彩單調,加之展品擁擠不堪、往往給人寒酸輕薄之感。
展覽作為文化藝術的載體,對不同形式的比較考求,一定意義上説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觀念的深層次衝撞與交流。——顯然,在美術博物館寬鬆、潔凈的大雅之堂之中,書法展覽擁有的優越展示環境就理所應當地為觀眾打造靜謐優雅的審美氛圍。這對策展人而言是極為嚴格的考驗,它要求策展人懷有尊重書家、尊重作品、尊重觀眾的初衷,美術博物館中的書法展覽應該從書法文化的根基出發,既要能充分體現書法作為傳統文化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又要能服從大局,兼顧展廳的整體要求,回歸美學的統一。具體而言,突出主題、強化個性、講求形式、統一色調、注重細節,是策展布展的五大要素。可以説展廳是件大作品,大氣、高雅、獨特,是展覽效果的三原則。
首先,書法欣賞已經從古代文人幾案展讀、書信、手札把玩的注重實用中性脫離出來,演變到登堂入室、懸挂品評,它所強調的是書法的藝術性;同時,審美者挑剔的目光由俯視延伸為遠觀乃至仰視,這時候審美者往往不局限于藝術品本身而更著重于藝術空間內視覺上的感觸和心靈上的感動。書法作品大型化是“展覽時代”的必然,而且,伴隨著觀賞者的位移,每一件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與周圍的作品,乃至整個相對獨立的空間環境內其他作品形成了一種默契,組成了互相一致的協調空間。因此,所謂“大氣”正是建立於這種展廳空間的整合關係上,是書法展覽首先要遵循的原則。
其次,所謂“高雅”,具體取決於主要色彩和形制的協調統一。色彩是視覺藝術中至關重要的審美元素,色調可能是一種思想傾向、情緒導向,一種感情趨向、審美指向,色彩如衣裝襯托主人的氣質。在確定展覽主題之後,圍繞主題確定色彩設計的基本元素,比如採用素雅恬靜的中和之色更加符合傳統書法的基本色調,使之可以避免書法作品有失莊重之感。
再次,強化個性是實現獨特的前提。以裝裱形制為例,傳統書法展覽中裝裱多以軸為主,現代書法展覽為了實現更好的展廳效果,通過借鑒其他裝飾形式,比如軸、畫框、托板、懸空吊挂等等的搭配,書寫時也不再受尺幅所限,手札、斗方、長卷、冊頁、中堂、條幅、團扇、甚至幾種形式的排列、組合等等,展示大廳為各種形式的作品提供了足夠表達的可能性,不同形式的作品也在豐富著展廳的表現功用。
三、以事實為依據:兩次提名展的回顧
書法展覽走進中國美術館,美術館取代傳統文人的書齋而成為社會性書法活動的主要平臺之一,其標誌應當為近些年間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系列書法活動。
2005年舉辦的中國美術館首屆大家展、名家提名展,已得到參展書家以及出席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交口稱譽,媒體、書家和觀眾一致認為: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首屆大家展、名家提名展,在國內歷屆書法展覽,裝置意識最強、整體設計最好、審美環境最優、學術氣氛最濃。而這次展覽的設計就貫徹了當時強調的“大氣、雅韻和特色”三個原則。
就主題而言,由於“大家”、“名家”兩個展覽同時進行,但為了避免觀眾將兩個展覽混為一,因而突出二者之間的差異非常重要。為此,此次展覽要圍繞主題或呼應裝裱而設色,使展覽有個情緒主調、展廳有個色彩基調。展覽最初確定了 “大家展”兩種顏色、“名家展”三種顏色的設色情況,突出“大家”、“名家”字樣,併為兩個展覽設計出了具有象徵意義的共同標識——半古半今合而為一的“書”字。陰陽的平衡、黑白的對比,意寓歷史的延伸、傳統的承繼、新舊的交接。這個“書”字作為此次展覽設計的可提之綱,可挈之領,成為標誌性圖式。策展人為書法作品的裝裱更是煞費苦心,大展選用了色彩更為飽和、工藝更為精良、圖紋更為豐富、質地更為柔韌的絲綢,這樣使得書法作品既不失民族風格、又顯得美觀華貴且經久耐用。考慮到展廳有高有低,展線時長時短,作品或軸或框,若嚴格以年齡為序,則作品挂出必然參差淩亂,於是策展方在展廳內丈量展線,反覆計算作品尺寸,繪製裝裱圖樣,調整作品位置方面頗費心思和工夫。經過合計決定,每個展廳的豎式作品必須等長、每位作者的作品裝裱必須同色、作品的分佈原則是一位作者的數件作品儘量靠攏、作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儘量拉開、要根據絲綢顏色特製同色軸頭,使成品顏色一致、尋購白色挂繩,使之與墻面同白,以減少視覺干擾等等,這樣,觀眾置身展廳,就不會因作品密集懸挂而目不暇接,以至産生視覺疲勞和審美厭惡。
另外,為避免因小失大,展方嚴格的要求細節,比如:展覽採用統一格式的作品釋文;美術館外廣場欄柵上巨幅大家、名家照片噴繪必須拉平繃緊;戶外道旗的噴繪有八塊灰色,與白色反差太小,全部更換;展覽前言第一次材質有誤,再次返工、設法彌補,等等。
鋻於第一屆大家、名家提名展的成功,2007年又成功地進行了第二屆名家提名展。當展覽籌備工作進入倒計時,預期計劃按部就班進入最終布展階段。全體工作人員分成六組,每組負責一個展廳,分工協作,布展工作井然有序的進行。由於每件作品裝裱的底色、形制以及每個展廳墻面規格各不相同,既要突出局部的莊重美觀又要保持整個展覽形式的協調統一,以至展簽內容的核對、粘貼等每一項細節都全力做到盡善盡美。工作人員反覆計算、演示、調整,作品懸挂之後又再次進行必要的微調。經過悉心的努力,典雅靜謐、雍容肅穆的展廳效果終於和盤而出。
此次展覽展廳整體設計效果的高度完美,展出形式上的別具匠心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長卷的展示,一改以往受展櫃長度影響只可遠觀的陳式,所有長卷均以水準懸挂的方式陳列于由鋼絲從大廳上空懸挂的長條木板上,觀眾能夠直接欣賞到完整的長卷作品,拉近了作品作者與觀眾的距離。
四、結語
書法藝術走進美術館,為中國書法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參考借鑒,從而切實地發揮了美術館對當代書法乃至文化建設的發展所應起的現實推動作用,填補了美術館在以往對書法藝術的觀照中存在的空白。
伴隨著書法藝術為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所廣泛接受,其獨特的裝飾性越來越為大家所喜愛,大量的書法作品走入我們的書房、客廳之中、案幾、墻壁之上,更多新形式新面貌的書法作品應運而生。我想,這不斷為書法家提供著寶貴的創作靈感和思路,不斷豐富著書法藝術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為書法展覽走入美術館提供了素材,“書法藝術走入家庭”應該是個非常有意義的展覽主題,期待著它儘快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