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在中國水墨畫領域,現實主義精神便與寫實作風緊密聯繫在一起。五六十年代至今,東北遼寧更成了寫實的重鎮,涌現出不少名家力作。而被中國文聯舉為“世紀之星”的跨世紀青年畫家趙奇,則是這一派藝術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傑出代表,他的創作集中反映了新時期水墨畫特別是水墨人物畫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
趙奇出身於北方的普通農民家庭,畢業于瀋陽魯迅美術學院。他走上藝術創作道路以來,一直腳踏實地深入生活,從感情深處聯繫群眾。因此無論是80年代創作的連環畫《靖宇不死》,還是90年代創作的水墨畫《生民》、《重逢》、《希望·山坳小學》等,他都把表現一個多世紀以來的農民生活與祖國的命運聯繫起來,把堅持現實主義方向與探索具象寫實的新面目結合起來,從而在水墨畫創作中形成了幾個突出特點。
一個特點是取材立意總是從祖國的命運和普通民眾的憂樂出發,充滿歷史感悟與現代感翔實地表現百餘年來苦難與屈辱,抗爭與奮鬥,生存與希望,重壓與偉力。對重要歷史人物的塑造,又總是使之處於長城般的命中整體之中,從而真摯地表現了民族的、大眾的、群體的思想感情,突出了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
另一個特點是藝術現象突破了長時間一統畫壇的情節性與主體性的模式,常常以紀念碑式的處理,在靜穆單純中賦予藝術形象以精神的力度和歷史的厚度。畫中的人物都是濃縮了的,強化了的,被置於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歷史氛圍之中,因而深沉雄大。評論者謂:“堅韌如鐵,厚重如山,雄偉似萬里長城,樸實如中華大地。”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不會讓觀者在作品前面無動於衷地輕易走過。
再一個特點是創造了苦澀而壯美的風格,其藝術形式也是獨特而有意味的。趙奇不僅像前輩水墨寫實畫家一樣,把素描能力與筆墨技巧結合為一,而且造型更求凝練而堅實,有一定的浮雕感,不是光滑的大理石雕刻,而是摔不碎的銅鑄般。筆墨則形成了密切結合整體意蘊的斑駁戰顫的皺點,苦澀、樸厚,充滿泥土氣息,這顯然是對傳統中國水墨畫筆墨的發展。
趙奇深情描繪人群、土地、歷史的作品,反映了不同一般的可貴追求,反映了對高品位的努力探索。作為人品與藝品並重的青年畫家,他的突出成績就已得到充分評價,今後自宜揚長補短。比如,在質樸中減弱荒寂,在紀念碑式的體量中避免遠觀的平均,在筆墨的運用上再多吸取傳統的長處,他的藝術一定會進入一個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