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誼:肖像畫留給我們探索的路子十分廣闊

時間:2009-03-09 11:33:20 | 來源:藝術中國

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靳尚誼表示,十七世紀下半葉,隨著天主教傳教士紛紛東進,中國人從宗教人物畫中開始接觸了西方繪畫;清末民初,西洋畫在中國廣泛傳播,中國畫家從中借鑒了一些優秀的創作方法來豐富中國肖像畫的創作,開始了肖像藝術的東西融匯之路。

靳尚誼還進一步講述了肖像藝術的東西融匯之路。他説:

肖像畫作為一個歷史久遠的繪畫品種,在東西方的發展狀況迥然不同,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各自不同時期的社會制度的制約和影響。西方在十五世紀隨著文藝復興人文思潮的興起,開始了對於人的價值肯定和對人的尊重,肖像畫隨之出現。而西方肖像畫的全面發展是在十七世紀荷蘭資産階級革命以後,宗教的、國王的統治逐漸鬆散,伴隨工業化以後商人階層的出現,描繪普通人的肖像畫快速發展起來。肖像畫成為油畫中極其重要的題材樣式,幾乎每個畫家都畫肖像。

而肖像畫在中國的發展則比較晚,幾經曲折,可以説至今仍是一個尚不發達的品種。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帝王統治的時代,歷史上的肖像畫主要是帝王的肖像,鮮見普通百姓的日常容顏。辛亥革命以後,雖然社會的民主自由度在增強,但是中國社會在很長時間內仍處於動蕩不安之中,接連不斷的戰爭使得社會不穩定,經濟發展緩慢,根本談不上對人的尊重和關注,更難奢談肖像畫。

新中國建立以後,相當長時間肖像畫仍處於低谷,主要因為當時的社會不提倡肖像畫,肖像畫沒有市場。當時的繪畫主流形式是革命歷史畫和反映社會生活的風俗畫。國家重視的、花大力氣投入的是革命歷史畫,並且有經費的支援;藝術理論推崇和提倡反映社會勞動生活。革命領袖和工農兵英雄成為主要的肖像題材。在那個時代群體是重要的,個人並不重要。除去藝術風格千篇一律的領袖像,真正的肖像畫是不被重視的,有一時期肖像畫與風景畫、靜物畫不算是重要的創作。

中國的肖像畫真正發展是八十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生活的改變,我國的文藝方針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人民的文化生活得到繁榮提高,肖像畫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比較成熟的時期。無論從人物造型還是光線、色彩運用上,還是對我們當代生活和人們的精神把握上都表現了獨立性和自主性。真實反映出市場經濟社會對人的尊重。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是肖像畫發展的最快、最好的時期,許多畫家都畫肖像畫,一些畫家更是以肖像畫作為藝術創作的主攻方向。新一代的畫家們進一步拓展了肖像畫的繪畫語言,無論國畫還是油畫都出現了各種風格形式的肖像畫創作。肖像畫的構圖、風格趨於複雜,匯集各種表現手法,從表現人物的面容和畫家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感受到觀念性、象徵性的融入,肖像畫已經超越了品種本身進入人物畫創作的範疇。

在西方肖像畫一直延續著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一種是以表現對象的個性、思想情感、經歷為目標的,所謂現實主義的肖像。西方從文藝復興開始到十七世紀正規肖像畫出現後,委拉斯開茲、倫勃朗、凡戴克等畫家的肖像都是以表現對象為主,畫面主要表現對象的情感、性格等,當然肖似是十分重要的。俄羅斯的油畫肖像更是如此,列賓、克拉姆斯科伊等的作品都是以表現對象為主的,而且是深刻的表現了人物的性格和他的經歷;第二種是象徵性的,這種肖像是屬於現代主義繪畫,莫迪利阿尼、凡高等都有很多肖像畫,肖像畫是以體現作者本身的藝術風格及與描繪對象情調和情感共鳴為主導,而對象的真實性處於第二位。文革以後,中國的肖像畫也基本是兩種形式,後一方面更為普遍,以作者個人風格為主的也兼顧對象的真實。

縱觀西方藝術,其主體都是描寫人,肖像更是其中最基礎的東西,直至現代藝術依然如此;當前的歐洲架上繪畫雖然少了,但藝術的對象仍然是社會生活和人;而從中國畫歷史上看,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相當長時間裏繪畫的描繪主題是山水和花鳥,人是極不重要的主題。雖然人物畫在唐代曾經興盛,但以後隨著山水和花鳥的興起而衰落下去。

在西方現代藝術中,因受到攝影、觀念藝術等的影響,傳統的肖像畫形式已經處於弱勢,但是西方肖像畫體系已經相當成熟發達,經過數百年的積累,已擁有大批的肖像畫名作;而中國的肖像畫歷史還比較短,脫離封建社會才不到一百年,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人為本”觀念的提出,對人的關注已是今後相當長時期的主要課題,尤其對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所以肖像畫的使命在中國遠遠沒有到完結的時候。這就是我們與西方不同的地方,我們的藝術創作和藝術理論的研究必須和中國社會發展階段及當前的狀況結合起來,學術探討才會有意義。

當代中國無論是油畫還是國畫肖像創作都很活躍,而且現在是對“人本身”最有興趣的一個時代,也是最能自由發揮的一個時代,所以在肖像畫這樣一個繪畫品種裏探索“人的主題”是非常有益的,畫家們對這一題材是有興趣的。

基於中國的文化因素,肖像畫在中國能吸收的內容比西方豐富的多,留給我們探索的路子也十分廣闊。

老一輩的油畫家都曾以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為依託,積極探索肖像畫的東西融合問題。徐悲鴻先生很早就在油畫肖像裏融入對中國傳統文化之審美精神的深刻體悟,他的油畫作品《簫聲》,採用中國畫的構圖方式,作品清新自然,充滿中國的朦朧詩韻;吳作人先生1954年創作的油畫《齊白石像》利用中國古代肖像畫的形式,採用平面化、小寫意的語言方式,是臻至完美的融匯東西的肖像作品。六十年代初期,董希文先生在西藏畫了一批油畫肖像寫生作品,基於中國的傳統繪畫藝術的綜合素養,董先生在肖像寫生中融進了中國的畫風。他的經典油畫作品《開國大典》是歷史畫也是群像作品,其中融入的中國傳統藝術的形式特點是極鮮明的。

我們對肖像畫的研究,尤其是深入地對中國畫和油畫的相互借鑒吸收作些探討,會促使國畫家們和油畫家們更加相互關注,認真的重新思考並在實踐中有所發展,從而創作出形式新穎、具有生命力、震撼人心的藝術作品來。

今天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帶動了現代藝術的發展。肖像畫做為一種非常古老的品種怎樣適合現代社會的審美需求?如何通過肖像畫的形式去體現當代社會和當代人的精神生活?在創作上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思考,尤其是如何更好的使西方繪畫精華與中國傳統藝術融匯貫通是留給我們的重要課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