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赤壁懷古》、《桃花源記》、《醉翁亭記》、《歸去來辭》……十幾部中國歷史經典名篇,用中國畫的形式首次集中再現,讓觀眾在讚嘆古人文學典範的同時,飽賞國畫藝術的精妙神奇,將文學經典與繪畫經典完善結合。集20年創作之結晶,展數十載耕耘之成就,畫家王明明用繪畫的手法、筆墨的語言、現代的理念、全新的審美,跟古人對話、同前賢溝通、和聖人交心、與仙客敘情,以此詮釋出華夏文明,向世人展示出東方傳統文化的內涵與魅力。
5月21日至6月8日,由全國政協書畫室、中國美術家協會、北京市美術家協會、北京畫院聯合舉辦的“懷古寄情——王明明手卷、冊頁、扇面展”將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隆重推出。共將展出手卷15卷、冊頁36幅、扇面17幅,並同時出版大型手卷畫集。這也是近年來繼“回歸自然——王明明中國畫展”、“心跡自然——王明明花鳥畫展”之後,推出的又一個專題成果展示。
“把本職工作做好,剩下的時間就專心畫畫”
王明明,中國美術界的重要人物,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畫院院長,北京美協主席,是當代美術界公認有影響力的傑出中國畫家之一。兼有多種社會身份,事務很多,為此耗費大量時間,這樣的情況下應該是沒有時間畫畫的,但是王明明卻創作成果頗豐。他主持北京畫院工作已經八年了,如何處理繁重的公務與個人創作之間的衝突?王明明説:“這八年可以算是我工作最繁重的時期,頭緒多,兼職也多,包括文化局、政協,每天都有會。我在院裏面是院長,到文化局是副局長,到政協是委員,到美協是主席,角色不斷轉變的時候就要思考一些不同的問題,所以工作非常繁雜。人家問我怎麼能擠出時間?我是把沒有必要的和可以省掉的應酬都省掉。減少應酬,把本職工作做好,剩下的時間就專心畫畫,就是這麼簡單。藝術家最後留下的是作品。把時間調配好,如果有半天空閒時間,我不畫畫也會看書、寫字或者研究一些問題,可以非常快地安靜下來”。王明明常説:“我到單位時全心工作,從不想畫畫的事,而到家後我傾情創作,腦子裏全是畫,無半點雜想。”
他説:“我注重自我調節,因為工作中會有很多煩惱、棘手的事情需要解決,解決完了踏實了,解決不完也不要過多地想,想多了也沒用。一個人任何時候都要有公心,辦事的時候要有公心,對待社會要公正,這樣心裏就沒有障礙。所以在工作中我追求做事不一定完美,但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所以在利用時間的時候,我是有選擇的,包括畫院策劃什麼樣的展覽,面對社會要做出什麼樣的服務。這個選擇就是利用有限的時間來做更大的事情。作畫也是一樣,利用有限的時間來把它發揮到極致。”
作為一個有責任感、使命感的畫家,王明明對古代題材的表現不是簡單地去找尋過去的環境,而是在傳統的題材中尋找中華文化的精神。為捕捉融合古今的切入點,他深入生活,回歸自然,飽覽群書。他找到了傳統文學藝術的精髓,並把傳統藝術與現代理念和諧統一地結合在一起。
“我首先考慮的是我的作品是否真正繼承了傳統的繪畫精神”
手卷是中國傳統繪畫中一種常見的表現形式。成功的手卷是畫家因寄所托、抒發情感、全心投入的精妙之作,境界高格;讓人們享受一種文化心態,帶給觀眾對生活的無限憧憬和對生命的無限熱愛。因此,手卷歷來都得到了收藏家的偏愛。一部具有經典意義的手卷往往花費了畫家巨大的精力,所以,能夠傳世的手卷作品並不多見。在中國近代美術史上,還沒有哪位畫家把手卷、冊頁、扇面作為系列化題材進行研究創作並推出如此規模的展覽。現代藝術是多元化的,經過二十年的艱辛,王明明將傳統手卷、冊頁、扇面形式賦予新的魅力,從另一側面反映出他對中國繪畫形式的又一研究成就。這一系列的推出又翻開了他藝術世界新的一頁,是他為時代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所塑造出的新篇章。因為這些作品不但在形式上賦予了新的含意,更重要的是承載了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和對當代美術發展的昭示。
從1988年至今,王明明先後創作了三十余部手卷,是他在繁忙的日常工作後放棄春節等長假閉門謝客獨守畫室完成的。這些作品很多用珍藏多年的清代丈二匹紙和乾隆墨創作,卷首厚重而不失瀟灑的鬥筆題名,卷尾流暢而端莊的蠅頭行楷通篇錄文,並施跋注,更顯露出他精深的書法功力和學識底蘊,傳承了中國畫藝術的完整性。美術界權威專家一致認為:這批作品在美術界、收藏界將起到領路創風的重要作用,因為這批精品是古代文學經典與現代繪畫經典完美結合的範例。王明明用生命的熱情和創作的激情所創造出的神妙之作,是耐得起琢磨,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在談及創作體會時,王明明很動情地説:“我為自己的體會、思考、情感而創作。中國的觀眾具有幾千年的藝術欣賞習慣和經驗,這是不會改變的,民族文化的根本是不會變的。只要在繪畫中融入了自己的真感情,肯定會有很多觀眾和你溝通。我首先考慮的是,我的作品是否真正繼承了傳統的繪畫精神,凡是經典的東西都可以和任何一個時代的讀者去溝通,沒有時代的障礙。傳統題材和現代題材在形式上有差異,但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我相信觀眾看到這些手卷、冊頁、扇面,也會和我一樣激動的。”
“最喜小中能見大,還求弦外有餘音”
王明明的每幅作品都可以感受到他融入其中的忘我境界和浪漫的抒情氛圍以及他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對大自然敏銳的觀察感悟、高超的造型能力和自由駕馭筆墨的功夫。他堅信“挖井就要挖到底,挖到底才有水”。他的長卷用筆活潑輕鬆,場景取捨得當。在人物的造型方面,線條細膩生動,流露出一種高古的生命氣息。他筆下的人們,生活在綠色的環境之中,與山同樂,與水同歌,老幼和諧,典型的太平盛世景象。一種祥和、向上、健康、寬鬆的文化氣息和一種坦蕩、磊落的文人情懷洋溢在他的畫面上。扇面也是一種傳統的繪畫形式,這種形式的繪畫在古代是文人身份的象徵。他的扇面作品所描繪的大多是古人的雅集、暢懷、尋梅、踏雪、臥觀等生活狀態,在有限的表現空間裏描繪出了無限的精神境界。“最喜小中能見大,還求弦外有餘音”,扇面的形式魅力被他渲染得可謂淋漓盡致。
王明明對於古代繪畫題材的選擇其實體現了他心靈深處的一種文化理念。在創作上他主張:一要表現自我的藝術個性,二要適應社會和時代的審美需要。這兩種取向代表著他的文化立場,那就是民族的、純正的、積極的精神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