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下午 譚平、李磊抽象藝術展在北京丹麥藝術中心開幕
藝術家譚平(右一)、藝術家李磊(左一)
觀眾在李磊作品前
譚平作品
十日下午,譚平、李磊抽象藝術展在丹麥藝術中心如期開幕,眾多藝術家、媒體以及相關業內人士到場觀看作品並予以祝賀。記者對到場的一些名家進行了較為隨機的採訪,並對展覽情況作以簡要介紹。
展覽經典而含蓄
丹麥藝術中心位於北京東四環北路陽光上東二區,展覽空間呈“T”字型佈置。本次展出了兩位畫家近期新作,除展廳入口兩側的大幅畫作外,其餘作品均保持在中小幅尺寸,這與不久前在今日美術館所舉辦的譚平、朱金石抽象繪畫作品聯展,在形式上形成明顯的比照。藝術家朱金石先生這樣説:我的畫,視覺上更暴力一些;譚平、李磊的作品放在一起時顯得很經典,有一種力量向中心空間穿透,視覺上再穿回來,表現得很含蓄。
張子康先生(今日美術館館長)説,“廢虛”(譚平、朱金石繪畫展)的兩位藝術家都曾旅居德國並受其藝術影響而聯繫起來,大的展覽空間、大的作品尺幅、以及兩位藝術家作品的總體風格呈現,都有著一種強大的震撼力;譚平、李磊兩位更多由其作品的東方因素結合在一起,他們的作品放在一起很和諧。
繪畫過程很重要演奏本身即美感
如很多學者所談到的,抽象繪畫在中國尚未發展得很成熟,這與中國的文化有關,文化因素左右著人們對藝術風格的接受,但這種情況也在漸漸轉變。近兩年來,北京、上海等地逐漸密集的抽象藝術展覽以及研討會等活動舉辦,愈多的優秀抽象繪畫作品進入人們視野。
“感覺上譚平的作品和以前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出入的,李磊的作品之前沒有看過,現在看是有差別的,這可能與南北方的地域有關係吧。”王小箭先生説。“作為抽象藝術來講,一方面是它的視覺意義,給人一種強烈的感官影響;此外還在於它的精神內涵,與作者交談很重要,應該聽聽藝術家自己怎樣來解讀,怎樣來闡釋他的作品,這是很重要的。”
“之前沒有看過李磊的畫,但是剛才我一進來就覺得這是一個好的抽象畫家,”朱金石先生説,“好的抽象畫家要進入狀態,進入狀態才有這樣的水準。”“從藝術家角度説,繪畫過程是最重要的,這就像演奏本身即美感。”
譚平、李磊兩位一北一南,許多人藉此來解釋兩人的畫風,而相較于地域因素,更多的是個人風格的不同,以及在這些不同背後共有的東方氣質。
李磊:“從視覺角度上,譚平更注重哲學上的思考,而我更在意詩意表達。”“所謂詩意是一種境界,它有音樂性。詩意有音樂的詩,和視覺的詩。音樂隨時間推移,節奏變化令內心感動,造型藝術以色彩的變化來實現對節奏的記錄。作品可以比作音樂,通過目光來感受變化,讀取一種樂感。”“我熱愛本民族傳統的文化,古典文學藝術的滋養影響很大。”
譚平:“我們的作品表面上是不一樣的,我的理性,李的感性;我的顏色是偶然的構成,李的是以必然的方法完成作品。相同的我們體現共同的東方思維在裏面,不是哲學的,中國人不習慣説哲學,應該説無為,大象無形。”
朱金石:“李磊的作品有更多對層次本身的研究;譚平的作品是取消層次,很平面,是對感覺的終極的要求,平面就是這樣。譚平的畫盡可能的削弱感情,控制感情。李磊的畫是抽象表現主義,譚平的是極簡抽象。”
“看藝術作品像談戀愛 每個人的感覺不同”
抽象藝術的精神特性,令接受者的參與顯得意義斐然。不同的閱讀者出於不同的角度、喜好、閱讀習慣,對作品有著各自的理解。
收藏家考雲岐表示自己也有個觀念上的轉變過程,早些年也是比較關注那些具象、寫實的作品,但後來覺得這些看得太明白,就開始在抽象藝術上投入漸多精力。
同出於央美版畫係,又同在央美任教,陳文驥先生(現中央美術學院壁畫係副教授)説,自己很喜歡譚平的畫,覺得他作品的表達很帥氣。“喜歡譚平的作品,個人來講,更喜歡他之前的作品,那種更貼近版畫的表達更純粹。版畫有比較多的黑白色彩更接近素描,我很喜歡素描,我覺得素描表達思想更純粹,更能挑動思考……現在的丙烯色彩感情更多一些,現在也很好,更加細膩一些,色彩上,材料上都是。譚平工作很累,可以調節一下。”
萬捷先生(雅昌藝術網董事長)談到,當代藝術呈現了一種融合的景象,不同風格的作品展示以不同的感覺,很多都是具有實驗性質的,給人不一樣的視覺衝擊力,色彩上也好,構成上也好。“看藝術作品就像談戀愛,每個人的感覺不同。至於作品本身的意義應與藝術家多進行溝通;作為我們媒體來講,更多的是為藝術家,為藝術界服務,以便更多的人來看,來感覺,我們起到橋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