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關於中國美術改革的主張及其現實意義

時間:2009-03-05 11:30:02 | 來源:肖輝

ID為15685的組件出現問題!

  [內容摘要]徐悲鴻是我國著名的國畫大師,也是推進中國美術改革的先驅。本文梳理了徐悲鴻對中國美術改革的基本主張,並探討了其現實意義。

  [關鍵詞]徐悲鴻;民生命運;師法造化;大畫意識

  《中國油畫》近期提出了"真誠心態,關注現實,民族精神,多樣探索""自主創造"的主張,這勢必對中國美術,乃至世界美術帶來巨大的影響。此時,如能進一步重覽徐悲鴻在二十世紀初就提出的"關注民生命運、使塑造形體的技術在當時就更具先進水準、將西方精湛的寫實技巧融入中國繪"的改革主張及其實踐作用,就會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國美術的前景。

  一、第一次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採入者融之"等改革中國畫主張

  徐悲鴻在潛心研究古今國畫的基礎上,1918年在《中國畫改良論》中第一次提出了振聾發聵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採入者融之"中國畫改革主張。面對當時國畫界盛行的門戶派別,他獨持"偏見""擷古人之長可也,一守古人之舊,且拘門戶派別焉不可也""愛寫山水者,作物多山水。愛人物花鳥者,即多人物花鳥……若妄自暴棄,甘屈屈陳人之下,名曰某派,則可恥熟甚。且物質未臻乎極善之時,其製作終未得謂底于大成可永守之而不變。初製作之見難於物質者,物質進步製作亦進步焉,思想亦然"19471015,還專門舉行記者招待會,發表書畫談話《新國畫建立之步驟》,闡明:"徵諸國家之需要與學生之志願……建立新中國畫即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僅直接師法造化而已。但師法造化者,非一空言即能兌現,而誣注重素描便會像郎世寧或日本畫者,乃是一套摹倣古人之成見"的主張,並解釋説"我所謂的中國美術之復興,即師法造化,採取世界上共同的法則,以人為主題,更以人民的活動為藝術中"。在十九世紀上半頁,像這樣"反對因循守舊、發展民族傳統,吸收西方藝術的可取部分,已無可否認地影響了中國畫壇" 。徐悲鴻研習西畫的目的是回歸東方,其高瞻遠矚和天才創造在其中國畫的各方面都有體現。人物畫方面,他第一個將表現充分的人體引入,從而大大加強了人物形象的力度,靈活多變的線條與虛和曼妙的渲染結合,使中國畫對於體積、空間的表現力空前豐富。其代表作《九方皋》、《巴人汲水》刻畫人物個性和深遂的內心世界,傳神阿堵,呼之欲出。《愚公移山》更以排山倒海之勢,謳歌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錚錚傲骨,它的浪漫主義手法、強烈的象徵意義、令人嘆服的寫物造型,在中國畫的發展歷史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動物畫方面,運用熟練的解剖、透視和記憶形象的非凡能力,捕捉最為傳神的瞬間。他説:"美術之大道,在追索自然""吾所法者,造物而已。碧雲之松吾師也,棲霞之岩吾師也,田野牛馬,籬外雞犬、南京之驢,江北老媽子,亦皆吾所習師也"。不僅如此,他還拓寬了中國畫特有的寄情、托興領域,在風雨中高鳴的雞、與逆風拼搏的雀……都浸透了他不可遏制的激情和對民族振興的渴望。如風似電、奔向光明的神駿更是"一洗萬古凡馬空",作為中國繪畫的象徵,出現在世界各地,代表著中國藝術的高峰。他取法西方古典寫實繪畫,力倡用"寫實主義"改造中國畫,強調"直接師法造化",特別是"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論,在中國畫史上産生了劃時代的效果,宣佈了從顧愷之到任伯年一千多年勾紅填色形式的大體結束和一代新形式國畫的誕生。其在中國畫發展方面的意義也可以從"中國現代繪畫之父""中國畫聖"的稱謂中得到一斑。

  二、學兼中西,"多管齊下""使塑造形體的技術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就更具先進水準"

  早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徐悲鴻就已經在中國畫、西洋畫、美術理論方面形成自己的一整套理論,且給後人留下了豐厚的遺産,成為多管齊下的大師。國畫方面"以寫實主義為出發點",以"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之基礎"對寫實與"寫意"取辯證觀,以西畫體面關係與中國畫的筆墨相化合併繪馬、獅等走獸,在情思和藝術表現層面上已遠過朗世寧和"嶺南畫派"。油畫方面,在筆法、處理臟顏色、形色統一方面,做到了羅丹所説:"大師的眼睛,從不戴上別人的眼睛"。筆法:變化多端,除"運用色調渲染"做到"無遁形,無遁色"表現《浴》等一批色調差別細微、且能主動控制空間的作品外,還大量運用"""""",如中國的書法一樣,是在""基礎上的發展。""""結合使他的油畫筆觸豪放而不失之鬆散,輕捷而不失之單薄,"他發展了這種塑造形體的技巧,運用筆觸,揮寫而就"。用色:"創禁區、臨絕境",將普藍一類烈性顏色恰當的運用進去。把握全局時做到了"畫畫如吃食,最好吃的一口留在最後吃,最精彩的一筆,留在最後畫"。使塑造形體的技術更具先進的水準"。,1927年,送交法國全國美展的9幅油畫全部入選,令法國油畫界讚嘆不已。"20年代末、30年代初完成的史詩巨作《田橫五百士》、《徯我後》,以不讓西方的精湛技巧和逸氣逼人的中國氣派奠定了中國油畫的基"


  三、關注民生命運,"落筆驚劃長夜",使後來中國畫家有了"大畫意識"

  徐悲鴻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充滿理想而又容易被絞殺,渴望人生而人生又經常困頓的時代。比如,1932年他遷居南京傅厚崗六號,取名為"危巢"。他在《危巢小記》寫道:"古人有居安思危之訓""抑于災難喪亂之際,臥薪嘗膽之秋,敢忘其危,是取名之意思也"

  作為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洗禮的一代藝術家,他對中國美術的現代取向有清醒的文化認識。"現代"這個概念在他那裏,已不單純是一個美術樣式的指稱,而是一種美術新質的憧憬和構想。在向西方藝術學習的過程中,所涉獵和研究的對象主要是歐洲文藝復興到近代的繪畫,但他在認識上卻從西方美術遺産中找到了中國美術現代進程中所需要的現代內涵,這就是對社會現實和人的關注。於是,在他的作品中更加集中地表現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德感與救彼蒼生起的悲天憫人情懷。古往今來有多少畫家也感喟世態與人生,但他們畫的只是避世的山水家園或幾枝寂寞花鳥,而徐悲鴻塑就的則是一批不屈不撓的民生群像,從而使中國美術第一次有了真正意義的"現代"作品。20世紀中國畫家都有畫"大畫"的理想。展開寬闊的畫布,或許更能夠産生超越性的暇想和關懷。而就在這中國油畫剛剛起步的年代,徐悲鴻就率先大筆揮就了《徯我後》、《田橫五百士》等令國人為之振奮的作品。從形態上看,可以説那是他對倫勃朗《夜巡》、藉裏柯《梅杜薩之筏》、德拉克洛瓦《希阿島屠殺》的致敬。他曾經被那些歐洲的經典大畫所激動,稱歎"不愧傑作",但是,一旦自己經營巨構,他的關懷便落到了中國的"""人生"上,落到了時代的命運上,更將民族的命運和祖國的安危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從而為中國油畫開啟了"大畫"先河[12]。或許可以説,後來中國畫家的"大畫"意識,正是從徐悲鴻那裏繼承過來的,在當時流行現代主義藝術之風的中國,他這種堅持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現實主義立場,借歷史畫來表達對社會正義的呼喚,猶如黑夜中的閃電劃亮天際,透出黎明的曙光"在當時的社會起到了'落筆驚劃長夜'的效果。"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和諧和人文精神的不斷體現,中國美術近年來産生了《西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南京》、《陽關三疊》、《熱血》、《嫰綠輕紅》、《抗聯組畫》等一大批"關注民生命運""大畫"。《中國油畫》還發表了邵大箴"放眼世界,立足本土"的改革文章,並將"真誠心態,關注現實,民族精神,多樣探索""自主創造"確立為中國美術近期創作的基本方向。現在,重覽徐悲鴻在二十世紀初就提出"關注民生命運、使塑造形體的技術在當時就更具先進水準、將西方精湛的寫實技巧融入中國繪畫"的改革主張及其實踐作用,就會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國美術的前景。

  

    Brief Discussion about Xu Beihong's Ideas on Innovation of Chinese Beaux-arts and Its Influence

  Xiao Hui

  Abstract: Xu Beihong is one of the great masters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is also a pioneer advocating innovation of Chinese beaux-arts. This article made a brief discussion about Xu Beihong's ideas on innovation of Chinese beaux-arts, and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it 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inting later.

  Key wordsXu Beihong; the people's fortune; naturalism;great painping consciousness.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