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價:藝術走向大眾的一個有效手段

時間:2012-08-16 14:19:23 | 來源:藝術國際

資訊>藝市>

藝術是走向大眾還是停留在少數人的遊戲中,已經成為當下藝術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任何思想的衍生、發展都離不開社會的大背景。與精英時代文化藝術只考慮為貴族或小部分有權有錢階層服務不同的是,在商業文明、科學技術日趨發達的今天,普通的民眾正在取而代之成為文化服務、消費的主體,藝術領域也是如此。事實上,藝術尤其是當代藝術從20世紀初就已經開始逐步走出精神的“象牙塔”。正如德國藝術家博伊斯所説:“生活就是藝術,人人都是藝術家”,人人也都可以成為藝術品評者,人人也都有機會成為藝術的收藏家。這一方面源於大眾時代的來臨,另一方面也因為藝術家的身份不再是過去的文人或者貴族,他們只是現代社會的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而知識分子首先是大眾的一員。

當然,藝術在走向大眾過程中,並不都是一帆風順。從中國情況來看,首先面對的是大眾的藝術意識教育落後的問題。在改革開放至今的三十多年中,由於物質基礎的缺乏,社會與民眾的精力大多主要放置於物質財富的創造上,文化藝術教育被普遍地忽視或者認為不重要。這導致的問題在今天已經開始顯現,劇增的物質與空虛的精神在當下形成了強烈地對比,與每年高速增長GDP(國家生産總值)不同的是,支撐市場經濟的現代文明卻遲遲得不到改善,很多富人們對購買一個價格不扉LV包趨之若鶩,但對自己的文化藝術水準的提高卻沒有太多興趣。所以當下向大眾普及藝術,已經不再只是簡單的文化問題,它也涉及到未來中國的全面發展與經濟可持續增長,幸而大家對此問題已經有了認識並開始著手改變。而在改善的方法中,以往只是通過政治上意識形態的大規模宣傳的手段,在今天顯然已經不再十分有效。在市場經濟起支柱作用的社會形態中,通過商業途徑走向大眾是更為有用的辦法。而這一途經遭遇的最主要的障礙是價格問題。

在中國藝術市場發展之初,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並不昂貴。但由於當時中國整體的經濟文化狀態,並沒有太多人願意為藝術買單。尤其是當代藝術,其購買者大多只是在中國的外國人以及一些零星的個體戶或國外畫廊。到了90年代,情況發生了巨大地轉變。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後,中國市場經濟開始起飛,藝術市場也有了較大地改善,更多的國外資本與中國本土的民營資本開始進入藝術收藏領域。藝術品的價格也開始節節攀升,連被邊緣化的中國當代藝術在資本的大量介入下,也開始暴漲。一張在上世紀90年代初價格為幾千元或者萬元左右的作品,在進入新世紀後增長到了數十萬、百萬甚至千萬元。以數億元價格成交的藝術品,在拍賣市場中也頻頻出現。昔日那些窮困潦倒的藝術家們,很多人已經成為了富裕的新貴。極高的價格也吸引了更多的社會關注,但它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昂貴的價格阻擋了更多人進入藝術收藏的可能。擁有巨大財富和資本的人在社會中畢竟還是少數,而其中願意拿出大量資金來進行藝術收藏的就更加稀少。因此,在傳統藝術市場體系之外,建立一個平價藝術市場系統,讓更多的大眾有資格消費、收藏藝術,成為藝術走向大眾的一個關鍵。

在這種思維和需求的影響下,大量平價藝術活動開始不斷地出現,不同於拍賣行或者畫廊,這些活動所展銷的藝術品價格低廉:從數百元到數萬元不等,這都是普通大眾尤其是都市白領可以接受的價格。這樣價位的藝術品不僅可以滿足大眾的藝術文化需求,即使在家庭、公共空間裝飾方面也有很大的優勢——在當下一般意義上的裝修或購買裝飾品、行畫也並不便宜。並且相比于裝飾品、行畫,這些藝術品擁有著原創的優勢。這樣的原創優勢並不代表每一件都會具有很高的學術文化價值,但這些低廉的藝術品中也有蘊含明日市場之星的可能:凡高在世時,他的作品只賣出了幾個麵包的價格;張曉剛青年時期,他的繪畫也僅僅售價數百美元……

更為重要的是,當大眾能夠參與到藝術消費時,他們就會主動去了解這些藝術産生的文化背景,去品評、鑒賞藝術。一方面,在這一過程中大眾的藝術修養在無意識中就得到了提高,藝術中蘊含的文化意識也會在他們腦中形成潛移默化地影響;另一方面,低價位讓大眾積極地參與,也會對藝術本身産生影響,他們對藝術的判斷也會被加入到藝術的整體評價系統中,而得到反哺後的藝術也會更加有效地在社會中進行傳播。

藝術源於生活、藝術改善生活,這是一句我們經常聽到的口號,但如果沒有一個有效地途徑將藝術與社會、大眾進行嫁接,那麼它只能停留在語言和口頭上。平價藝術市場系統讓二者對接變得更加可能,因為在消費社會,市場是傳播的最佳途徑,並且只有“買得起”藝術才會讓大眾更加積極投身其中。而也只有當越來越多的大眾參與藝術時,藝術的基石才會變得更加穩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