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外國當代藝術在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4-17 10:04:36 | 文章來源: 畫廊

近年來,隨著大量外資畫廊進入中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格局出現了不少新的變化。這些外資畫廊除了經營、推廣中國藝術家外,同時也引進了許多本國的藝術家。這些來自異國的當代藝術作品在中國的接受程度如何?是否有廣闊的市場?

前兩年正式進駐中國的佩斯畫廊

我們採訪了北京、上海和香港等地的畫廊主人、收藏家、策展人、國外藝術家,希望對上述問題能有一定的解答。我們發現,不同的地域呈現出來的市場狀況很不一樣,除了香港的情況較好外,其他幾處地方還處於培育階段。毋庸諱言,外國藝術家作品在中國的銷售仍然存在不少局限:首先是國內藏家對外國當代藝術作品認識不足,許多觀念沒有及時更新;其次是牽涉到運輸、保險和關稅等問題,國外藏家不願專程跑來中國購買外國藝術家作品。於是導致外國藝術家在定價上相應比中國藝術家作品要低一些,這甚至是外國藝術家自己提出的建議。他們希望自己的作品在中國為更多人接受,而不只是獲得短期的利益。儘管西方藝術品真正進入中國市場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是一切似乎都預示著,中國藝術市場正從單純的輸出逐漸朝著輸出和引進並重的形態轉變。

拍賣場上的“洋藝術”

近些年來,外國藝術家的作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內地的藝術市場上,中國人購買外國的藝術品正在逐漸告別從前必須遠赴重洋的境況。

記得在2007年的北京華辰“西方油畫及雕塑專場”,上拍的24件作品無一不具有國外背景,引起人們的熱烈關注。在該場拍賣中24件拍品有12件成交,總成交額達1408.5萬元。

在2007年的第十屆北京藝術博覽會上,來自英國的詩高畫廊重磅推出了其代理畫家彼得豪森。作為英國當代油畫的領軍人物,《泰晤士報》和《華盛頓郵報》評價他為百年難遇的一位油畫大家,在拍賣市場,他的作品也一再刷新紀錄。

而早在前幾年,北京的中誠信拍賣公司就組織過兩場以俄羅斯油畫大師作品為主的專場,但成交結果並不十分理想。直到2007年春拍,北京翰海組織了“亞洲藝術”專場,81件拍品中約20件來自日本、南韓等亞洲國家的藝術家作品在該場拍賣中吸引了中國藝術牛市的部分資金。值得一提的是,該場拍賣中有8幅作品流標,但只有一幅的作者是南韓藝術家,其餘7幅均來自中國藝術家。

中國買家對於亞洲其他地區藝術家作品沒有表現出特別的排斥情緒,在價格認可方面與本土藝術家也並沒有太大區別。

紅門畫廊見證北京藝術變遷

1991年,坐落于北京崇文門南大街東便門角樓的紅門畫廊開業,畫廊主人是澳大利亞人布朗華萊士。在北京學習中文的時候,北大舉辦的現代水墨畫展讓他愛上了中國當代藝術。

紅門畫廊見證了北京藝術市場的變遷。布朗説,紅門畫廊的主體客戶是海外人士,其中包括國外的博物館、畫廊、經紀機構和藝術商人,還包括一些長駐中國的外籍人員。國內的買主以前只有幾個人,每年大約買2至5幅作品,最近幾年隨著中國人購買能力的提高,國內買主也漸漸多了起來。

隨著外資畫廊不斷進入北京,許多本土優秀藝術家開始走向世界。徐冰、蔡國強、張曉剛、王廣義、岳敏君、方力鈞等中國當代藝術家之所以能在海外拍賣市場創造一個個奇跡,和外資畫廊的進入有直接的關係。

由於外資畫廊的客戶群多數在國外,因此,他們帶動起來的“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當代藝術的特有現象,使藝術家創作有迎合的成分,也加劇了藝術家的浮躁心態。這些現象與資本實力有關,國內收藏隊伍還有限,投資、保值、炒作的比例偏大,這會反過來影響藝術家和藝術品經營。

1   2   3   4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