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市場的運作和推廣對年輕藝術家的影響

時間:2011-10-17 16:21:39 | 來源:搜狐財經

資訊>藝市>

現在中國的藝術市場往上走的時候,就能夠很容易看穿一個藝術家,是真心想畫畫做藝術家或只是想趁機多賺一點錢”,做為一個有著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兩年經歷和目睹日本90年代藝術市場興衰的“過來人”,日本著名畫廊野田當代的老闆野田雄二語重心長的説出以上的感觸。

他表示,以目前中國當代藝術的風氣,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創作還是帶有些功利性,想很快變得有名,或是賺很多錢。日本早期大城市蓋了很多美術館,很多與藝術相關的活動,需求量足以維持畫廊的生存,在自己國家就銷售的很好,不需要拿到外國去賣。70年代,日本的經濟市場大好,很多歐洲和美國畫商都到日本來買畫,也正像今天的中國。

“廣場協議”之後,日本的熱錢現象燃起投資者的熊熊慾望,資金都流向了房地産和股市,之後日本股價和房地産市場增值到難以置信的地步。然而90年代經濟整個大崩潰,日本至今仍深受經濟泡沫後遺症的折磨,經濟可以説是從沒好轉過,從泡沫經濟到現在,日本能留下的藝術家大概不到10%吧。對比這兩次經濟危機,野田雄二已經能夠以過來人身份説:“去年北美和歐洲的次貸危機,進而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人們沉醉於投資的快感與恐怖那種兩極的感覺,中國的朋友們現在肯定能理解這個中之味吧”。

“人生是很長的,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好好思考自己繪畫的意義,想給後世留下好的作品並不是件簡單事,關於這一點,我認為日本的年輕藝術家倒是更自覺一些”。從高速增長到長期停滯,日本的發展經歷為雄心勃勃致力於經濟起飛的新興國家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活教材;來自日本的野田當代畫廊也如此期待著壯大中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能有正確的價值導向並逐漸走向成熟。

從這位“過來人”所發的感慨,對比當下國內的藝術市場和當時日本的狀況何其相似。

當下社會的青年藝術家為堅持藝術的理想,所要面對的是常年求學的高額成本、創作的煩惱、持續創作所必需的經濟支援等。還要和市場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保證其相對獨立的自由創作狀態。

年輕藝術家做為社會未來的主流力量,他們既沒有對現實做過多的矯飾,也沒有過多的青春的躁動和迷茫。如果我們把焦點放在具體作品的風格和主題上,就會觀察到他們各自的解答方式。

做為意圖長期投資青年藝術家的私人收藏家抑或其他機構,怎樣判斷其升值潛力和操作方式則是市場要解決的問題。怎樣運作宣傳推廣(畫廊拍賣行的手法)? 以畫派之名?似乎年輕藝術家的“市場準入”門檻兒就是寫實風格,架上繪畫,美院的教育背景以及名師高徒的名頭。曾經市場運作頗為成功的年輕藝術家夏俊娜和“青春殘酷畫派”的代表尹朝陽,市場的正面和負面對其創作有何具體的影響?從新傷痕繪畫、新生代繪畫到青春殘酷繪畫,80後藝術家該以怎樣的姿態開始懷舊的主題?

藝術市場運作新人的策略,大多是將藝術新銳以群體性展現,把年齡趨同,藝術風格近似的畫家們整體打包炒作為一個群體性概念,與行銷和資本市場上的一些作法很相似。藝術市場在這裡似乎變為“藝術行銷學”,目的是儘快把新人新作推銷出去。這和娛樂圈的規則似乎如出一轍。

市場運作策略中的年輕藝術家看似是一個整體的群體,但問題是他們是否能夠代表他們那一代人的共同時代訴求;其次,他們在通過藝術所要表現的群體性的領域和境界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如果過度摻雜了市場的運作策略在裏面,那麼大多數藝術家會不自然的成為試驗品,而其中少數的幸運兒則被包裝成一個時代的藝術象徵、藝術偶像。跟風似的類似作品橫流於畫廊和拍賣行,藝術的獨創性為市場的賣點所掩蓋。這並非批判和質疑某個具體的年輕藝術家,而針對的是整體的現象。就像當下很多近似風格的創作者所做的那樣,紛紛宣稱或擠進某些批評家開列的屬於某某“世代”的藝術家名單。他們猶如譜係的外來血脈,生怕掉了隊,或者站錯了圈子,被邊緣化(邊緣化指的是原意,而不是故意做出非主流的姿態來)。

藝術的潮流似乎變化的特別快,傷痕一代、八五新潮、新生代、“青春殘酷繪畫”等等是對不同時代年輕藝術家全體及其表達方式的概括。但明眼人不難發現,這幾個話語後面的形成背景和內在的邏輯並不一致,而消極、無聊、空虛、自虐等情緒並非所有年輕一代人的整體精神狀態,活在當下真實社會中的他們有更多理性和多樣化的表達。這就要當下的藝術家重新拾起成長過程中的點點碎片,以喚起同一時代人無意識的回憶。讓我們厚道一點,把那個象徵不同時代的“代”字、“後”字去掉,統稱他們為“後生”吧。或許在這次群展中他們會給出更多解決答案的可能性。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