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市場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名家書畫“印刷成品”造假法之“謊稱出版”成品辨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7-20 16:54:28 | 文章來源: 上海證券報 黃鼎

 圖1

圖2

從本質上説,名家書畫“印刷成品”造假法是作偽人為出售書畫贗品而精心準備的“誘餌”,那麼取得這樣的“誘餌”是需要付出人力、物力與財力的代價。不過也有不願為售假付任何代價的事,那就是“謊稱出版”。作偽者就像開出了一張“空頭支票”,企望讓那些不明真相的收藏人“願者上鉤”。

“謊稱出版”指的是有些書畫偽作在進入交易場所時,賣方以口頭或書面方式謊稱該成品曾經出版于某書籍中。客觀情況多數是“此物非彼物”,也就是説當局成品與出版物中的作品根本就不是同一件,只有在認識錯誤的前提下當局書畫才成為“印刷成品”的性質。那麼為什麼現在有造假人或售假人要做出“謊稱出版”的舉動呢?筆者個人以為這多少與如下因素有關:第一,當今在高科技支援的背景下書畫造假水準總體上越來越高,偽作與真品之間的差異逐漸縮小。尤其是現在借助了某種儀器以“絕對克隆”方式贗造的書畫許多成品足以“亂真”,一般人甚至專業鑒定家都難辨真偽。第二,書畫作品的經營拍賣場所,一般環境都較嘈雜,買家往往做不到平心靜氣地仔細查對所謂被注錄的書畫,真偽差別較小的書畫印到書中很難一眼就辨別得出,而書畫交易多是一“拍”就“賣”。第三,在廣大書畫收藏人中,真正能獨立鑒定書畫真偽,並能勝任于辨識書中與現實書畫的人,所佔比例不高。因此“謊稱出版”有其存在的“現實土壤”。

從書畫作偽原理上説,“謊稱出版”一般只能與“絕對克隆”作偽術作配合,因其根本上就是一種魚目混珠的欺詐手法,因此當局偽作與那件出版的真跡外觀不能有太明顯的差別。其他諸如“相對克隆”、“仿製”, “添筆”、“色彩作偽”等等作偽方式均不“適合”于“謊稱出版”,否則就成為 “不打自招”了。

如投拍于2007年秋季北方某拍賣行的暑名“徐悲鴻作品”圖1,畫題為《泰戈爾像》,就被指稱曾經出版,該拍賣行印製的圖錄對其注解為“附徐悲鴻畫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也許做注錄者自覺心裏不那麼坦然罷)。當時筆者在看過拍賣預展後就發現問題很嚴重,因此回家後立刻就去查閱了那部天津人民美術出版出版的《徐悲鴻畫集》,結果表明圖1與畫集中的圖2似是而非,兩者並非同一件,真跡是徐悲鴻紀念館的藏品。

辨識“謊稱出版”的成品,其實不靠別的,最需要的是鑒定者對書畫本身的認識水準一定要高。當我們以“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的心態做收藏時,就不會被謊言牽著鼻子走了。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名家書畫“印刷成品”造假法之“偽造出版物”成品辨識
· 名家書畫“印刷成品”造假法辨識
· 書畫“主動合製”造假法辨識
· 書畫“被動合製”造假法之“改款型”成品辨識
· 書畫“變態克鹵造假法”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