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背後早已暗潮洶湧
2006年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呈上升態勢時,王新友在索家村開了第一家畫廊。“當時市場已經非常火爆,一幅畫在拍賣會上拍到幾百萬元是家常便飯。大量藝術家和投資人涌入市場,都試圖分得一杯羹。”
近兩年,王新友常去各大美術院校發掘新人。他發現,藝術市場的火爆已經影響到美院的在校生。很多學生作品的模倣痕跡過重,有些人直接在畢業作品上寫上自己的聯繫方式。“安心創作的孩子太少了。”王新友説。
藝術市場的火熱同樣影響了當代藝術的創作內容。據“2009胡潤藝術榜”顯示,作品成交額排名前三的藝術家是張曉剛、岳敏君、曾梵志,他們被稱為“少壯派中國政治波普藝術家”。2008年,張曉剛的油畫作品《血緣:大家庭三號》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4168萬元成交,刷新其個人拍賣紀錄。作品中的紅衛兵衣襟上別了一枚毛主席徽章,被喻為“揭示了政治及歷史之間的張力”。
政治波普獲得市場成功,一時間,追隨政治元素的畫家如過江之鯽。“現在的年輕人很浮躁,完全跟著市場走,作品中充斥著政治和流行符號,缺乏生活體驗和獨立思考。”王新友説,“市場上流行什麼就畫什麼,忘記了藝術應出於個體感受這個本質。”
不僅如此,在市場最火爆的階段,訂單過多導致作品品質下降的情況也並不少見。據朱其介紹,有些創作者找槍手、對作品進行簡單複製,一年甚至能産出100件作品。
虛熱的市場表像,難掩當代藝術市場體系中的漏洞。“一個成熟的藝術市場體系,應該是畫廊是一級市場,拍賣行是二級市場。但在中國,拍賣行和畫廊爭奪一級市場,藝術家和收藏家也會跳過畫廊進行買賣,這使得畫廊缺少資本積累。”朱其告訴記者。
“拍賣市場秩序混亂,缺乏監管和規範,存在價格操作現象,這種價格炒作不僅破壞了市場誠信,也帶動了各種層次藝術品價格的普遍上升。真正的收藏家一年最多收藏十幾件作品,8到10年後才賣出。可中國的收藏家都是年初買,年底就賣出,這是很不正常的現象。價格上漲的速度超出普通中産階級的收藏能力,沒能形成真正的中産階級收藏群體。”
這種投機也傷害了一些藝術家的感情。“一些買家買了我的雕塑後,兩三個月就出手。他們並不是真喜歡我的作品,而是為了投資。這讓我心裏很不舒服。”張峰坦言,“當代藝術市場存在著大量泡沫,遲早是要做出調整的,金融危機只是給當代藝術市場找了一個臺階下。”
別再拿金融危機説事兒
經濟蕭條和市場調整影響了張峰作品的出售,但在他看來,當代藝術市場的蕭條會使藝術家的心態更平和。“藝術市場也會有高潮、低谷,有一個自然的發展規律。現在的環境也是考驗藝術家定力和毅力的時候,經過此番調整,只有真正堅持藝術追求的藝術家才能堅持到最後。”
“這場危機可能會持續兩到三年。這期間,一批不合格的藝術家、畫廊、拍賣行和藝術媒體將被淘汰。”朱其説,“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對於藝術家來説,可以有時間去思考藝術;畫廊的定位會更加清晰,呈現分層趨勢;中低端市場會成為主流,這對年輕人來説是難得的機會。”
就在798藝術區的畫廊紛紛轉租時,王新友新裝修的第三家畫廊已經在這裡舉行了開幕展。15名簽約畫家,都是他認為“具有潛力”的年輕人。這些年輕畫家大多畢業兩年左右、有一定生活歷練後才推出自己的作品,而且一年最多只畫七八張(1.5-2.5米的油畫作品)。
王新友説,三年來他的畫廊交易量並不大。“做展覽時很多藏家想買,但我們不會輕易賣。一方面不希望藝術家的風格迅速被市場確定,從而失去活力;另一方面,短期的價格爆增對藝術家和畫廊都是傷害。這只是一個先胖後胖的問題,我們對自己的學術判斷和市場經營有信心。”
印象東岸畫廊推遲了去年制定的畫展計劃。“畫廊的調整已經勢在必行,我們也在重新尋找定位,希望在學術和經營中找到平衡。像我們這種小畫廊,可能沒有能力引導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方向,但我們還是會踏踏實實地經營畫廊、做好畫展,讓買家和藏家看到希望。”畫廊總監耿峰這樣説。(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