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蓄水156米:三峽文物應無恙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9-30 23:14:03 | 文章來源: 新華社

 

9月15日,長江三峽石寶寨156米水位線下保護工程全部完工。

  從9月20日22時開始,三峽大壩告別135米運作水位,正式實施156米蓄水,大約將在10月20日達到156米。這標誌著三峽工程開始由圍堰發電期轉入初期運作期。蓄水過後,水位將提高21米,這對三峽庫區文物遺跡有何影響?目前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和發掘情況怎樣?──

  據統計,三峽庫區有地面(含水下)文物453處,地下文物376處,地下文物埋藏總面積達300余萬平方米。庫區文物古跡跨越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夏商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兩漢和唐、宋、元、明、清朝,堪稱一部“中國實物通史”。

  ■地下文物已發掘近九成

  據介紹,從1992年三峽工程開工建設以來,全國72家考古單位、數千名考古工作者,對三峽地區文物展開了調查,年挖掘量超過20萬平方米,相當於平常10年的工作量,目前已完成規劃地下工作量的近90%。據不完全統計,共出土珍貴文物9000余件,一般文物17萬餘件。在地面文物保護方面,重慶涪陵白鶴梁題刻、忠縣石寶寨等實行原地保護,張飛廟完成異地搬遷;湖北庫區四縣40處地面文物建築復建全面完成;秭歸屈原祠復建工程將於年內開工。

  通過文物發掘保護工程,三峽考古在“中國南北方舊石器文化研究”、“古代巴人歷史文化研究”及“中原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考古學家還提出了“楠木園文化”、“玉溪文化”、“哨棚嘴文化”等考古學文化命名,初步構建起三峽庫區史前文化的發展序列。

  ■野外工程2008年底完成

  按照三峽工程蓄水時段,三峽文物保護也分為4期進行:第一階段為1996年至1997年,完成海拔83米水位線以下的文物保護;第二階段為1998年至2002年底,完成海拔135米水位線以下的文物保護;第三階段為2003年至2005年底,完成海拔156米水位線以下的文物保護;第四階段為2006年至2009年,完成海拔177米水位線(含2米風浪浸沒高程)以下的全部文物保護。

  儘管按照規劃,三峽庫區文物保護要在2009年完成,但庫區文物已完成前三階段的發掘保護工作,目前正進入第四階段。按照當前工作進展,預計庫區文物保護野外工程在2008年底可以基本完成。

  ■重點文物得到妥善保護

  石寶寨:將成巨大“江上盆景”

  國家級重點文物、中國僅存的惟一採用穿鬥式木結構的高層建築──石寶寨,位於長江三峽重慶忠縣境內,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經康熙、乾隆年間修建完善。石寶寨塔樓依山修建,飛檐展翼,整個建築由寨門、寨身、閣樓組成,共12層,高56米,全係木質結構。

  為保護石寶寨,國家文物局投入資金約1.1億元人民幣,專家制定了就地保護“護坡仰墻”方案:在寨樓不動的前提下,抬高樓門,並沿山坡周圍修築一圈護坡,防止江水滲透;然後在護坡上修建1米高的仰墻,把整個山寨圍起來。2005年12月起,石寶寨主體圍堤和護坡工程、交通橋、危岩治理工程先後動工,到今年9月15日,石寶寨156米水位線下所有保護工程已全部完工。當三峽工程四期蓄水結束後,石寶寨將四面環水,成為巨大的“江上盆景”。

  白帝城:四面環水現“孤城”

  白帝城是三峽第一峽──瞿塘峽的起點,高出長江水面160米,三面環水,歷史上是兵家要隘,如今則是觀賞瞿塘峽入口夔門的最佳看臺。三峽工程三期蓄水結束,原本與奉節縣城相連的唯一陸路被淹沒,水位抬升102米至半山腰,白帝廟至山腳的800級臺階也多被淹沒。當水位漲至156米時,“雲深藏古寺”的奇景依舊,白帝城卻由“半島”成為四面環水的“孤城”。據悉,蓄水並未給白帝城內的景觀帶來變化。

  為了避免江水長時間浸泡沖刷可能造成的坍塌危險,重慶市啟動了白帝城三期坍岸護坡治理,護坡高度將達到180米。

  張飛廟:山水合一更奇偉

  張飛廟又稱張恒祠,位於重慶市雲陽縣境內,是一組具有1700多年曆史的古代建築群。三峽工程的規劃中,這座廟宇必須在三峽電站正式蓄水發電之前整體搬遷完畢。

  據悉,國家投入4000萬元,將這一古建築群整體搬遷到長江上游距老廟32公里處。2003年7月,張飛廟保護工程主體工程及搬遷工作如期完成。

  按照“修舊如舊”的保護要求,張飛廟搬遷力求一磚一瓦一樹來自舊址。按照“平行上移”的搬遷要求,文物保護部門再造地形,確保張飛廟背靠高山,面對大江,大門斜向西方,水位上漲後,江面將和結義樓、得月亭、正殿等10多處古建築臨近,構成一幅完美的山水立體畫。

  白鶴梁:水下廊道觀石刻

  國家級重點文物、三峽庫區惟一一個水下原址保護文物──白鶴梁題刻,位於重慶涪陵區城北長江江心的石樑上,僅在每年冬春交替的最低水位時才露出江面。梁體中段上迄今發現有題刻167段,約3萬多字。題刻以石刻的鯉魚為水標,記載了1200多年來長江72個枯水年份的水文情況,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

  為保護白鶴梁文物價值,國家文物局採用“無壓力容器”技術修建水下保護工程,整個工程猶如巨型玻璃罩將沒入江面的題刻與江水分隔,遊客可通過水下廊道內的雙層航空玻璃窗觀看石刻,也可借助水下攝影系統,在岸上的陳列館通過電子顯示屏和操縱桿“身臨其境”。目前白鶴梁正在修建地下自動扶梯,預計明年5月1日完工。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